强征作“肉弹防御”,被填入“战争熔炉”,二战琉球之殇:民众沦为日军“消耗品”
创始人
2025-11-28 06:46:11

来源:环球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日本防卫大臣小泉进次郎近日视察琉球群岛上的自卫队基地,为沉寂已久的军国主义幽灵招魂,当地居民普遍担忧日本会将他们的家园变成潜在战场。不顾琉球群岛居民的权益,把他们当成军国主义的牺牲品,已经不是日本军方的新操作了。二战期间,琉球群岛就被视为帮日本本土防御拖延时间的“防波堤”,当地居民的物资被强占,学生也被送上战场,最后甚至要求居民“自决”。根据战后统计数据,琉球群岛平民的死亡人数不少于日军,令世界战栗。

日军任务从来不是“保卫当地百姓”

1944年3月,前方不断传回的战败消息使日本高层意识到“绝对国防圈”濒于崩溃,日本必将面临美军的登陆作战,通过吞并获取的琉球群岛(今冲绳)成为盟军进攻日本本土前的最后一道“地理屏障”。1944年,日本第32军即“冲绳守卫军”在九州地区的福冈县成军,并于当年4月进驻琉球群岛。

尽管当时日本吞并琉球、设置冲绳县已经过去几十年,但日本国内仍充斥着对当地居民的不信任。当时日本陆军的兵源基本都是“就近分配”,比如在大阪组建的第四师团便为大阪师团。可日本陆军却没有在琉球直接组建师团,而是将征自当地的士兵分派到九州地区。新组建的“冲绳守卫军”高层同样将琉球遗民排除在外,军参谋长来自福冈县,司令官出自鹿儿岛县,鹿儿岛县则由过去侵略琉球的萨摩藩改制而来。

琉球遗民的权益从来不是日本高层考虑的首要问题,“冲绳守卫军”的核心任务也从来不是“保卫当地百姓”,而是实施“出血战术”——通过构筑地下工事与美军打消耗战,尽可能拖住其主力,为日本准备“本土决战”争取时间。日军高层林三郎大佐曾直言,在当地作战的全部意义在于“促进本土决战的执行”。在这种逻辑下,琉球群岛上的几十万生灵被预设为日本军国主义毁灭前夕的牺牲品。

实施“军粮优先”,造成“人为饥荒”

之前的战争早已使当地经济疲敝不堪,打着“守卫”旗号到来的第32军则加剧了当地的物资紧缺。1944年10月,美军空袭摧毁了那霸的物资储备,第32军便实施“军粮优先”政策。日军士兵开始肆意闯入当地民宅,强行没收农民赖以生存的甘薯、牲畜等。有幸存者回忆当时的画面:饥肠辘辘的日军持枪威胁妇女交出为孩子准备的最后一点口粮。在日军看来,粮食是属于“皇军”的战略物资,平民的饥饿是为了天皇和国家作出的“必要忍耐”。为了独占粮食,日军甚至以“私藏军需品”的罪名杀死那些试图藏匿食物的村民。在炮火来临之前,许多平民已经死于“人为饥荒”。

琉球群岛上的很多居民世代生活在这里,然而日军并没有尽早实施切实可行的疏散计划,而是将之视为可以为战争服务到最后的劳动力。为补充兵员,日本政府不仅将当地绝大部分17岁至45岁的男性编入装备落后的“防卫队”充当苦力,更将魔爪伸向校园。当地学生被强行编入军队体系——男学生组成“铁血勤皇队”,未接受正规训练就被派往最前线负责爆破坦克和切断通信线路,实际就是“人肉炸弹”;女学生则被编入“姬百合部队”,负责在充满腐尸恶臭、缺乏麻醉药的地下战壕中,按住痛苦挣扎的伤兵,锯断他们的手脚。这些本该在课堂读书的孩子,被日军当作一次性消耗品填入了战争的熔炉。

80年过去,硝烟并未散尽

在琉球诸岛中的伊江岛,日军为构建所谓的“不沉航母”,强征当地平民,范围甚至包括老人和妇女。这些村民被迫昼夜不停挖掘珊瑚礁,修筑机场跑道,许多人因过度劳累和营养不良直接晕倒。

其实伊江岛本不用遭受战火。美军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奉行的是越岛进攻策略——只选取日军战线的支撑点重点攻击。正是日军在伊江岛的军事部署使其成为军事打击对象。

1945年4月,美军登陆伊江岛。在此之前,驻守该岛的日军对岛民进行了长达数月的恐怖宣传,他们向淳朴的村民灌输:“美军是鬼畜,男人被抓会被坦克碾碎,女人被抓会被轮奸致死。”为了断绝岛民投降的念头,日军向每户人家分发了手榴弹。这并不是为了让他们杀美军,而是让他们“自决”。日军冷酷地告诉村民:“第一枚扔向敌人,第二枚留给自己和家人。宁死也不要受虏囚之辱。”在伊江岛居民藏身的洞穴里,鲜血不是来自敌人的子弹,而是来自亲人的双手。据统计,伊江岛接近一半的居民(约1500人)在战争中丧生。

80年过去,笼罩在琉球群岛上空的硝烟并未散尽。日本右翼势力篡改历史,企图在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删除“军方强迫集体自杀”的字样,推说是平民的“自发殉国”,这种行径再次撕裂琉球民众的伤口。

2007年,愤怒的“冲绳县”民众爆发大规模抗议集会。11万人在宜野湾市的烈日下怒吼:“不要歪曲历史!”“把真相还给孩子!”揭露了日军“强制自杀”暴行的作家大江健三郎更是在法庭进行了诉讼,经过长达数年的斗争,日本最高法院最终判定:“如果没有日军的命令,悲剧不可能发生。”

二战的“防波堤”悲剧依然在琉球群岛延续。现在,这里有约70%驻日美军的专用设施,噪音、美军士兵犯罪……这些“日常”显示,在日美同盟的棋盘上,琉球依然是那枚可以随时被牺牲的“弃子”。从1945年的“肉弹防御”到今天的“基地防御”,琉球被东京政客视作“战略缓冲区”的性质一如既往。(作者张博是中华日本学会理事、河南大学日语系副教授,李若愚是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理事、四川大学世界史系副研究员)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北京国际视听大会开幕 发布多项... (来源:千龙网)视听改变生活,文化引领未来。由北京市广电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办的2025北...
优化工作流程 降低运营成本 多... 转自:财联社【优化工作流程 降低运营成本 多家基金公司撤销监事会】财联社11月28日电,继英大基金成...
香港大火已致94人遇难78人受...   大河报  据香港电台等港媒报道,截至11月28日5时,大埔宏福苑火灾已造成94人遇难。78名伤者...
解读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 本报讯(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史晓露)11月27日,中共四川省委新闻发布会在成都举行,介绍省委十二届八...
辽宁阜新三步走推进花生产业质量... □本报记者 乔燕强  11月22日上午8时许,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沙拉镇欣鑫农民专业合作社门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