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地方师范院校肩负着为区域基础教育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的特殊使命,思政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未来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与育人能力。在教育强国建设的新时代背景下,鞍山师范学院精准把握转型诉求,构建兼具师范特色与区域适配性的育人体系,实现思政教育的“破圈生长”。
深化课程思政改革 打造“三维”育人场景
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政建设的主渠道,核心在于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专业教育、职业素养培养深度融合,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鞍山师范学院以“大思政课”建设为契机,推动教学方法从“传统讲授”向“多元互动”转型,形成“艺术浸润、实践锤炼、数字赋能”的三维共振教学模型。
艺术化教学让思政教育“活起来”。学校深刻把握艺术教育感染力与思政教育思想性的契合点,将红色文化、师德典范、时代精神融入艺术创作与展示,打造“教、学、创、演、展”全链条育人场景。大型原创思政剧《一路花开》是学校艺术化育人的标志性成果,以时代楷模曲建武教授的育人故事为蓝本,先后荣获辽宁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成为地方高校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深度融合的典范。
实践化教学让思政教育“实起来”。学校立足师范特色与区域资源优势,主动联动鞍山市级示范中小学、特色幼儿园等优质实践单位,共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基地”与“师范生教育实践基地”,构建起“高校思政教师+基地校德育名师”双导师指导机制,通过共同制定实践方案、共享德育资源、共研教学难题,打破了高校与中小学之间的育人壁垒,推动思政教育理念、内容与方法在不同学段有机衔接。在此基础上,学校创新开展“影子教师”实践活动,从大三、大四师范生中选拔300余名综合素质优异的学生,以“跟岗学习”的形式全程跟随基地校优秀教师,开展为期一学期的实践。截至目前,参与实践的师范生已累计独立授课超2000小时,覆盖中小学生1.5万余人次。
数字化教学让思政教育“新起来”。面对新时代大学生热衷于互动体验的认知特点,学校打破传统思政课堂“单向灌输”的局限,以数字技术为载体,推动思政教学形式创新与内涵升级。青年教师团队创新性研发“红色剧本杀”教学法,将严肃的思政理论学习与沉浸式互动体验深度融合,在剧本中植入历史知识点、精神内核与价值导向。学生分组扮演革命先辈、时代楷模等角色,在研读剧本、代入角色、互动推演的过程中,成为历史进程的“参与者”与精神传承的“践行者”。这种“玩中学、学中悟”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思政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深化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坚定理想信念。经统计,采用该教学法的课堂学生参与度较传统课堂提升80%以上。
强化实践育人环节 提升思政教育实效
实践是思政教育落地生根的关键环节,也是师范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鞍山师范学院立足师范特色,搭建“校内实训+校外实践”的实践平台,让师范生在实践中锤炼师德、增长才干。
作为鞍山市思政课教师培训基地,学校每年为全市中小学教师开展专题培训,累计培训800余人次;与鞍钢集团共建“思政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学生走进生产一线学习“鞍钢精神”;与辽阳县大西沟村合作开展“乡村振兴调研”“红色文化传承”等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开展义务支教、红色宣讲等活动。
在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方面,学校牵头组建“支教服务队”赴偏远地区开展义务支教,累计服务时长超1.2万小时,捐赠物资价值5万余元。2023年,学校“乡村振兴思政实践团”获评辽宁省优秀社会实践团队,“校地协同、实践育人”经验被多家媒体报道。
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凝聚思政教育合力
高校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配合,形成育人合力。鞍山师范学院主动加强与家庭、社会的沟通与合作,构建“学校、社会、基础教育一线”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
在学校层面,学校学生处统筹建设“师范生师德养成实践基地”,设置“模拟班主任工作室”等功能区域,通过定期开展“师德师风情景模拟大赛”,还原课堂管理冲突、师生沟通难题等真实场景,提升师范生的师德践行能力。
在家庭层面,学校依托家长微信群搭建“思政实践分享平台”,鼓励师范生定期分享在校思政实践感悟、志愿服务经历,家长同步反馈学生在家中的思想表现与责任担当(如家务劳动、社区服务参与情况),形成“实践情况双向反馈机制”。
在社会层面,学校与鞍山市志愿者协会、社区服务中心合作开展“教育公益志愿服务项目”,组织师范生定期走进社区、养老院、留守儿童之家,开展课业辅导、兴趣课堂、红色文化宣讲等志愿服务实践。
地方师范院校的思政教育改革,既是破解自身发展困境的“突围之举”,更是服务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责任之役”,其核心在于立足“师范底色”、扎根“地方土壤”、瞄准“育人本质”。鞍山师范学院的探索实践证明,唯有以问题为导向,持续深化课程思政的“融”与“创”,强化实践育人的“实”与“效”,优化协同育人的“联”与“合”,并同步推进思政队伍专业化建设、校园文化浸润式营造,才能构建起多维度、立体化、可持续的思政教育生态。
(鞠红霞)
上一篇:本地生活服务竞争转向价值深耕
下一篇:推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