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石楼村王家,自打曾祖王邦屏首倡办学,后辈接续做好事,“尚志堂”的名号几代人不忘。邑中谈论往事,不提名姓,单举“尚志堂”,就把敬意含在里边了。
其实,王家也是农民出身,就因为人家先祖勤俭,会过日子,临街又开了一间铺子,经商赚了活钱,一星一点购置田产,慢慢土地连片。经过几代人努力,成了全村首富。更加可贵的是,人家祖先有眼光,重视读书,吃庄稼饭的人巴望着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一天,于是便一代比一代有出息。到王邦屏一辈,他不但有了“拔贡”功名,还做过河北四县的“知事”(县长)。王邦屏自号石楼,字甫三,他在外爱护百姓,为官清正,用自己的俸禄修衙、补路,救济寒儒。
王氏本家敦亲睦邻,虽贵为一方首富,但心疼穷人。遇年景不好,歉收,王家会主动免除地租。有逃荒的上门,王家收留,安置在菜园里的,可以随便吃菜,住场房屋的,尽可以吃粮。有二三户就这样落住脚,而且日子也过好了。桩桩件件,王家的好名声,传到百里以外。
宦游半生,王邦屏致仕还乡,想着为家乡再做一件能长久发挥作用的好事——办学校。大把的银钱他没有,但有回馈乡里的挚诚。廉颇老矣,他不能亲手操作此事,遂托付给独子王赞青。以后事实证明,他用人用对了。
王赞青,确实是个靠得住的角色,为人处世颇有乃父之风。他单字名绍,字赞青;中过秀才,也读过师范。他还是石楼村第一个剪掉辫子和让女儿不裹小脚儿、放足的人。年纪轻轻,就出任县劝学所(类似现在教育局)委员。
石楼村小学定在村子西南角的紫竹院。那里原本是一处庙宇,供奉药王和菩萨。为了使村民打消顾虑,配合工作,拆除泥胎,王赞青分别在药王殿和菩萨殿柱子上写了对联:“医俗即医人,总需要改良进步;治病不治命,休信那不老长生”“菩萨心肠唯教育,圣贤事业始儿童”。内容大家都看得懂,再加上公布了孩子上学不花学费,用9亩庙产收益充当师资,很受群众拥护,建校之事顺利完成。
日本侵略中国,石楼村遭殃,发生了一起枪杀37人的惨案。枪炮声把安稳日子给掐断了。国难当头之际,抗战第一、国家至上的热流在王赞青胸中奔涌,他马上让儿子投奔抗日武装。树椿和树梅两个儿子,远去河南参加抗日队伍。王赞青对八路军积极抗日的主张有强烈好感,当树椿在河南牺牲了,他又命小儿子树桐放弃铁路上的工作,去西安参加青年远征军。王赞青是被日寇盯上的人物,为了躲避日寇纠缠,不至于卷入“维持会”等汉奸组织,他把村长之职也辞掉了,牢牢秉持住一个中国人的良心。
书生救国唯教育,王赞青重拾旧业,一心认为,坚持教书就是抗日救国。可兵荒马乱,学校已停办多时。在此情形下,他以“尚志堂”为招牌,写了复学公告,四街张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耽误庄稼,只此一季;耽误孩子,则在青春!读书识字,黄金之本;学习科学,增长见闻。尚志明理,强国强民。石楼小学,冬至复学,快来报名,勿误子孙!
恢复办学已属不易,可遇到第一个难题竟是无处买课本。王赞青于是发动学生向各家各户找旧书。低年级的念“三、百、千”,高年级的念《论语》《孟子》,找来过去的《国文》课本,让高年级的抄写,供低年级的阅读使用。
教学过程中,王家父子的诗文也起了作用,弥补了课业书的不足,王邦屏《友松书屋诗钞》二百首,以及王赞青新编“三字经”,纳入读书识字的范畴:
冬至过,天渐长。男女生,进学堂。
敬师长,孝爹娘。娘给钱,莫买糖。
知节俭,惜食粮。明廉耻,爱家乡。
中华史,五千年,牢牢记,切莫忘……
石楼小学高扬爱国旗帜。白天,王赞青用这些教材教育学生,晚上,他把学生召集起来,叫从河南潜回的儿子树梅教唱革命歌曲——《太行山上》《保卫黄河》《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并宣讲十九路军在上海抗战的事迹。
王赞青不仅播撒爱国种子,也敢于与迷信做斗争。有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流传至今:那一年春旱,村里的混混儿鼓噪老百姓抬龙王像求雨。米里有沙子,人里有嘎子,他们借机想敛点财。王赞青制止,引起蹭吃蹭喝的混混儿不满,使坏,夜里把泥像堵到他家门口。早晨王家开门,倚着门的泥胎咕咚一声倒了进来,像磕头似的,吓人!王赞青见了,十分气愤,叫三儿子树桐把泥像拖到村中最热闹的十字路口,村人不知怎么回事,围过来看热闹。王赞青当众以《千字文》的“云腾致雨,露结为霜”开头,然后用带韵味的语言发表演讲:“下不下雨,不在龙王。泥胎无腿,怎来讨账?起哄求雨,混混儿沾光!我是村长,坚决不让!破除迷信,别再上当!”说罢,举起大镐,三下五除二就把泥胎砸了个精光!过后,村里编出了顺口溜:“王赞青,真厉害,龙王给他磕响头,不准求雨砸泥胎!”往后,王家大户的晚辈正式给王赞青写一副对联,道是:“拉神仙,扯破庙,办教育,培育新人;教子女,读诗书,继祖业,多做好事。”味道就比较纯正了。
王赞青以教书为业,终其一生热爱教育,追求光明,行的是良知,活的是正义。进入老年,他每日遛早儿,爱往他心心念念的校园里走一走,看看学生上早自习的情况。兴致上来,他会吟出古体诗,以楷书笔法写在黑板上。白头发,白胡子,蓝布大褂儿,青布裤子,白袜,青布圆口布鞋;瘦高身材,满面和蔼。当初很多由王老师给起学名、在读的小娃娃,至今心里还保留着他的影像。
尚志堂群而乐学、正心修身、报国为民之风,还在影响着今人。那一方土地,从农家屋走出了大学生、大学教授、官员、画家、艺术家、乡镇企业家、科技工作者、解放军战士……他们就像大平原上一季一季红艳艳的高粱、黄灿灿的谷子一样,招人喜爱。
人这一生,会认识很多人。有些人,一丝痕迹也留不下,就像从未相识。有些人,融入骨血中,直至变成我们精神的一部分。“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尚志堂留给今人很多想象。
(作者:董华,系中国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