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上午,湖南“十四五”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长沙市专场举行。长沙市委副书记、代理市长陈博彰就长沙市“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关情况进行了介绍,并答记者问。
■文/视频 三湘都市报全媒体记者 罗艾敏 宋科铖
长沙迈入特大城市行列
“十四五”期间,长沙市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突破。2021—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4%,规模工业增加值、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主要指标年均增速排名全国省会城市前列。市场主体突破200万、较2020年实现翻番。培育形成三千亿级园区2家,新增千亿级园区2家。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市全国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百强排名分别提升至第4、第5、第14位,主城六区全部进入全国市辖区高质量发展百强,长沙迈入特大城市行列。
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加速构建“4433”现代化产业体系。记者从会上获悉,5年来,长沙智能网联、先进计算、先进储能材料等新兴产业加快崛起,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未来产业加速布局。累计培育7大千亿级产业集群、3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3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长沙成为全球第2个拥有5家以上世界工程机械50强企业的城市,也是目前全国唯一能够实现核心芯片全类型国产自主设计的城市,跃居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5位。产业结构加快转型,数字经济总量突破50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超9000亿元、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1.7%。
市级财力75%以上用于民生
“十四五”期间,长沙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城市定位提升为“长江中游地区中心城市”。黄花机场迈入“三跑道、三航站楼时代”,高铁迎来“双核驱动时代”,电网进入“特高压时代”,“六区一县”实现地铁覆盖、总里程达236公里,过江通道新增3条、总数达15条,连续4年蝉联“中国领军智慧城市”。宜居宜业“和美湘村”建设成效明显,集体经济50万元以上村占比从“十三五”末的33%提升至70%。“轨道上的长株潭”加快打造,长沙奥体中心、国家医学中心等南部融城重点项目启动建设,长株潭成为中部首个国家级都市圈。
文化名片成为显著标识。记者从会上获悉,5年来,长沙“两区一廊”文化科技融合空间发展格局加快构建,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等4个基地获评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马栏山视音频实验室等14个重大创新平台投入运营,文化产业总产出突破2000亿元、位居全国城市前列。潮宗街、太平街、都正街等历史街巷有机更新后重焕生机,上榜“全球100目的地”,稳居假日旅游“全国十大热门城市”,成为国家首批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
在民生事业方面,长沙坚持市级财力75%以上用于民生,全面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新增城镇就业78.27万人,新增基础教育学位36.51万个,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三甲医院、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区县(市)实现全覆盖,人均预期寿命由2020年的77.88岁提升至2024年的80.79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由2020年的2.2平方米提升至 2024年的3.42平方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2020年的1.67缩小至2024年的1.53,为全国省会城市最优。“低成本创业、高品质生活”城市品牌深入人心,连续17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