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达摩财经)
伴随千问APP的上线,阿里试图抢夺下一个流量“超级入口”。
11月25日,阿里巴巴集团发布财报显示,今年第三季度,集团收入2478亿元,同比增长5%,但经调整EBITA同比大幅下降78%,从去年同期405.61亿元降至90.73亿元。
若剔除即时零售业务的亏损,阿里巴巴中国电商集团的调整后EBITA本季度将实现中个位数同比增长。这就意味着,三季度的利润大幅下降,基本都是闪购在外卖大战中的巨额补贴所致。阿里CFO徐宏在电话会中表示,预计下个季度的投入将显著收缩。
财报的亮点是,第三季度,阿里云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4%至296.1亿元,经调整EBITA亦增长35%至36.04亿元。并且管理层表态,三年3800亿元的投入有点保守,未来不排除进一步增加的可能。
前不久,阿里正式官宣千问App公测版上线,全力进军AI 2C市场,标志着阿里在AI赛道的竞争从技术布局转向用户端战场,阿里终于将全产业链优势指向2C应用层。
对于手握技术底牌却长期受困流量焦虑的阿里而言,这场AItoC攻坚战不仅是技术落地的试金石,几乎可以说是影响电商基本盘存续的背水之战。
我们可以理解阿里的决心和焦虑。毕竟,自身业务是消耗流量为主,在字节、腾讯等流量巨头不断侵入电商腹地的情形下,阿里太迫切需要一块流量“自留地”了。
这场战争,也可以视为当年“来往PK微信”的延续。但唯一的问题在于,入口这个赛道实在是太过拥挤了,豆包、Kimi、文心、元宝都试图问鼎。
阿里和巨头们的战火一触即发。
与字节正面交锋
在阿里多年的AI技术布局后,终于卷向了2C应用层,同时也意味着,阿里将和字节这个强劲对手展开正面交锋。
阿里过去在AI上的高投入是显而易见的。财报显示,过去4个季度,阿里AI+云基础设施累计资本开支约1200亿元,本季度单季资本开支315.01亿元,同比增80.1%,核心投向AI算力基建。
凭借着高度投入,在AI领域的几大竞争层面中,阿里已构建起国内独一档的全产业链布局。
芯片有倚天、玄铁,算力底座是阿里云,数据处理靠Lindorm,模型有开源标杆Qwen,应用管理工具平台是百炼,2C应用层还有夸克、灵光以及刚上线的千问APP。这种从芯片到应用的完整闭环,在国内互联网巨头中绝无仅有。
但遗憾的是,在2C入口上,阿里的技术厚度却一直未能转化为用户规模。国金产业研究显示,在2024到2025年国内AI应用访问量月表中,夸克长期排在中腰部位置,直到今年8月、9月才跻身前三。相比之下,字节系的豆包长期霸榜,没有出过前三。
按国金此前的分析,国内市场现已形成“头部双强”格局,Deepseek自今年2月起长期稳居第一,豆包稳定位列前二,展现出强劲的用户粘性与市场影响力;Kimi、百度AI搜索及腾讯元宝等腰部应用紧随其后;而即梦AI、知乎直答、阿里通义等则波动明显,体现出中腰部竞争激烈、替代性强。
而具有“链主”之势的阿里显然不希望在2C领域掉队,毕竟在AI时代,2C入口直接决定流量话语权,而流量正是电商帝国的生命线,所以阿里必须在这场竞争中全力一搏。
在此之下,阿里千问App对标ChatGPT、灵光App加大投放力度,加上夸克的持续运营,阿里以"赛马模式"押注三个核心产品,誓要在2C赛道撕开缺口。
这种迫切,和电商基本盘的竞争息息相关。
根据晚点报道,抖音电商今年前十个月的GMV(完成支付的成交额)增速超 30%,全年 GMV 将迈过 4 万亿元关口,逼近拼多多水平(同支付口径)。一年多以前,抖音电商的广告收入已超过阿里巴巴。有分析称,淘宝支付 GMV 在 6 万亿元的体量。如果双方都保持目前的增速,要不了几年就会被赶上。
大敌当前,千问必须要承担起寻找“流量之源”的重任。
不过,作为阿里目前最强劲的对手,字节在AItoC防线已然坚固。字节豆包不仅背靠抖音6亿日活,更通过生态导流形成用户粘性,目标直指"AI时代搜索入口+流量池"。
值得关注的是,如果豆包再进一步接入电商、本地生活等服务,就又会变成新消费决策入口,形成一个完整闭环。
这也意味着,阿里和字节,在电商和AI上几乎同时成为新对手。
争夺下一个“超级入口”
阿里与字节的AI 2C之争,本质是两条发展路径的碰撞。
前者"拿着技术找场景",后者"在场景里育技术",而路径差异早已注定竞争焦点。
字节的优势源于场景原生性。豆包脱胎于字节社交生态,抖音通过弹窗、内置入口等方式反复导流,6亿日活用户为其提供天然测试场与增长土壤。这种"场景育技术"的模式形成正向循环,用户需求反哺模型迭代,生态流量降低获客成本。
当然字节的计划不止于此,未来豆包极可能被打造成集搜索、电商、本地生活于一体的超级入口,构建"需求-服务-交易"闭环。而这也正是阿里梦寐以求的流量生态。
阿里不一样。其旗下业务几乎都是消耗流量的生意,四处搞流量、拉转化,拉升支付交易和GMV。正因为缺乏流量的自我造血能力,它很难和腾讯、字节一样,形成生态系统内的自我闭环。
从历史上看,阿里也曾多次试图构建超级入口,来往、钉钉、支付宝社交等等,都走过这条路。但都因为场景缺陷问题,没有成为像微信、抖音那样可以牢牢锁死用户时间的超级流量入口。
但AI时代,阿里希望轻装上阵。毕竟,AI应用具有很强的穿透力,能够打通用户消费、生活服务等多个场景,这绝非互联网传统流量池可以比拟的。
而且,阿里在AI上投入很足,技术能力也很强。但不可避免还会遇到"技术强、场景弱"的困境。虽曾尝试淘宝"AI万能搜"等电商应用,但始终未能突破场景边界。
即便最乐观估计,千问、夸克、灵光这些AI产品,能够赛马成功跑出一个高频的助手类工具应用,那么它在向主站的转化上,又有新问题要解答:如何将用户基于搜索的工具需求,独家迁移到站内多种消费场景,再完成最后的支付交易转化?
入口要通用,但转化到自家交易有壁垒,这可能是天然互斥的。用户的交易决策越是透明,就需要越开放,但如果是出于“流量转化”逻辑,这个和自家的消费大盘又要有所取舍,毕竟谁都想将用户留在自己的生态里完成交易转化。
除非,它变成一个纯粹的流量交易型的入口,但这显然不是阿里的野心所在。
相比于阿里面临的难题,字节在AItoC上的逻辑要更加清晰,就是基于短视频和社交场景,做细分的AI技术应用,假以时日可能又会变成另一个新崛起的流量高地。
更严峻的是,眼下两条路径已在核心赛道正面交汇,即在“AI+电商”的结构下,阿里不可避免将与字节发生正面碰撞。
流量焦虑下的烧钱大战
锦缎研究院就认为,几乎阿里所有核心业务,都面临着与字节的竞争:
电商(抖音电商 vs 淘天)、云服务(火山引擎 vs 阿里云)、AI入口(豆包 vs 千问)、本地生活(抖音 vs 高德)、企业服务(飞书 vs 钉钉)、跨境电商(TikTok shop vs 速卖通/Lazada)……
如果加上阿里在闪购外卖领域的投入,这可能会变成一场无限战争:AI上要和字节、腾讯竞争,电商基本盘又被抖音和拼多多不断蚕食,外卖也陷入和美团的消耗战。
流量越来越难找,仗也越来越难打。
其实外界也很容易理解阿里的流量焦虑,这也是个老生常谈:随着字节、腾讯两家中国互联网最大的流量池在电商和AI赛道的纵深推进,好流量越来越不够分。
巨头们都希望把存量流量池逐渐变成“自留地”,优先在系统生态内部完成闭环。而且,谁都不希望帮助竞争对手培养出一个颠覆性的新入口。
流量买卖生意,很可能成为过去时。
所以,在寻找新入口上,阿里不惜下血本。AI之战是这样,外卖大战也是这样,前者可能是新船票,后者可能带来高频消费的新增量。
今年2月,阿里宣布未来三年投入3800亿元建设云和AI基础设施,近在过去的4个季度累计投入就超1200亿元。而此前的外卖大战之中,阿里曾宣布要在未来12个月投入500亿元补贴,而此前7月单月补贴峰值就曾超100亿元,按这种方式,一年投入堪比AI投入的一半。
双线作战让阿里资金压力陡增,所以这个季度,管理层释放出收缩闪购投入,未来可能加大AI投入的新信号。
而字节在AI领域投入的资金也丝毫不弱。浙商证券及第三方分析及机构研究报告显示,其2024年资本开支达到800亿元,接近百度、阿里、腾讯的总和(约1000亿元),研发投入显著领先同行。
当然,AItoC战争的判定因素,或许不止于技术与资金,更大变量是基因。
当年来往败于微信,核心是缺乏社交基因,如今千问挑战豆包,同样面临“拿着技术找场景”的短板。
这场应用之争,不仅是技术实力的比拼,更是生态协同与资源耐力的较量。阿里能否凭借千问等产品打破流量困局,仍需市场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