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华财经
新华财经上海11月27日电(记者 杨溢仁)自2020年我国REITs试点启动以来,资本市场已逐步形成公募与私募协同发展的多层次格局。
其中,私募REITs以其发行条件宽松、机制灵活等优势,成为盘活存量资产的重要工具,尤其在助力城投企业化解债务、实现市场化转型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业内人士判断,未来三年私募REITs增长动力强劲,市场规模有望在2028年突破千亿元,较当前规模实现数倍增长。
规模加速扩容:机制优势驱动市场“量质齐升”
需指出,私募REITs通常被视作Pre-REITs和公募REITs的中间态,属于同一类产品的不同阶段。该产品的推出,有助于打通Pre-REITs到公募REITs的全链条,为盘活存量资产提供了进一步的便利。
相较于公募REITs的快速发展,我国私募REITs市场虽起步稍晚,但近年来已进入加速落地阶段,凭借差异化定位形成了独特的发展优势。
特别就市场规模来看,私募REITs正实现从“破冰”到“扩容”的跨越。
可以看到,2023年12月,我国首单持有型不动产ABS(私募REITs)项目“华泰-中交路建清西大桥持有型不动产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在上交所成功发行,标志着私募REITs市场正式启航。
根据券商统计,截至2025年9月末,全市场已发行私募REITs共14单,累计发行金额达213.81亿元;同期挂网的待发行项目达39单,累计拟发行规模高达877.74 亿元。鉴于私募REITs的审核周期普遍小于2个月,远快于公募REITs,叠加 2025年“782号文”的推出为REITs市场扩容奠定了制度基础,因此业内普遍判断,2026年私募REITs的市场规模将实现快速增长,大概率会突破到300亿元至400亿元区间。
这一增长态势背后,是私募REITs对公募REITs的有效补充——在公募REITs严格的审核标准下,大量暂未达到准入条件但具备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通过私募REITs实现了证券化退出。
“发行端的核心优势成为了该市场增长的关键驱动力。”一位保险机构投资人告诉记者,“与公募REITs相比,私募REITs在资产准入上更为灵活,商业物业、写字楼、未达公募标准的基础设施等均可入池;私募的审核流程相对公募也会大幅缩短,参照ABS执行的审批机制,平均周期仅一至两个月;交易结构更简洁,采用‘专项计划+项目公司’的单一管理人模式,避免了公募基金的复杂架构,决策效率显著提升。”
城投转型破局:从债务化解到运营模式革新
多位受访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私募REITs的“横空出世”为城投平台的转型发展提供了一条解题的“新思路”。
长期以来,城投企业背负着大量基础设施类“重资产”,面临债务高企、运营效率偏低的转型困境。而私募REITs通过“资产活化-收益重构-模式升级”的全链条赋能,有望成为城投企业从“融资平台”向“市场化运营商”转型的核心工具。
聚焦实践层面,盘活存量资产、化解债务风险是私募REITs的首要价值。城投企业持有的高速公路、产业园等资产虽具备稳定现金流,但流动性较差,“资产沉睡、债务高悬”的问题始终较为突出。
“私募REITs能通过真实出售资产,实现资金回笼,直接降低资产负债率。”前述投资人指出,“这种权益融资模式不会增加原始权益人的新增负债,完全契合国家‘防风险、降杠杆’的政策导向,为城投企业破解债务难题提供了合规路径。”
不仅如此,发行私募REITs还能倒逼城投企业改变运营模式(要求底层资产具备持续稳定的现金流,促使城投企业从“重建设、轻运营”的传统模式转向“运营优先”的市场化路径),构建市场化盈利体系,实现更深层次的转型价值。
“私募REITs对城投企业的价值远超单纯的融资工具。”一位地方城投企业的投资部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通过资产证券化倒逼运营能力提升,再以运营能力支撑资产持续增值,最终有助于企业形成‘资产盘活-资金回笼-新资产培育’的闭环,为城投转型提供可复制的实践路径。”
公开数据显示,2025年1月至10月,城投债的累计发行规模约4.6万亿元,同比下降了16.2%;净融资约减少1852亿元,连续7个月为负,再融资压力可见一斑。
多位券商分析师与业内专家向记者表示,短期内,城投企业融资的结构性压力难消。在此背景下,私募REITs市场的扩容料势在必行。
生态协同构建:破解瓶颈迈向高质量发展
尽管私募REITs市场前景广阔,但在退出渠道、流动性、制度建设等方面仍面临诸多瓶颈。
记者观察发现,当前私募REITs市场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退出渠道单一,与公募REITs的衔接机制不甚顺畅。公募REITs是私募REITs最主要的退出通道,但公募审核标准严格、周期长,这导致私募REITs退出效率偏低,影响了投资机构的积极性。二是流动性依旧不足,二级市场交易清淡。私募REITs以私募方式发行,投资者范围受限,缺乏专门交易平台与做市商制度,导致资产难以转让,投资者退出困难。三是制度体系不完善,存在估值标准模糊、信息披露不充分等问题。部分城投项目因资产权属不清、历史遗留问题多被驳回,而差异化估值体系的缺失则容易引发定价争议。
针对上述问题,业内专家建议,需从机制衔接、市场建设、制度完善三个维度构建解决方案。于退出机制方面,应明确私募REITs与公募REITs的转化规则,建立“绿色通道”缩短审核周期。与此同时,通过健全衔接机制、简化审核流程,提高私募REITs转公募的效率,构建“私募培育、公募退出”的良性循环。
于流动性提升方面,国内应发展私募REITs二级市场,建立区域性交易平台,探索竞价交易专区;另一方面,引入做市商制度,鼓励券商等机构为产品提供报价服务,降低交易摩擦。此外,还可通过适度放宽投资者准入条件,吸引保险、社保等长期资金入市,扩大投资者群体,从根本上改善流动性供给。
再就制度体系的完善考虑,当前强化标准建设与风险防控迫在眉睫。举例来看,就估值定价考虑,管理层应制定统一的私募REITs估值指引,结合资产类型建立差异化定价模型,并要求定价预留10%至20%的安全边际,避免虚高定价风险;至于信息披露方面,应建立穿透式监管框架,强制要求披露运营核心数据、资本开支明细,每季度发布运营报告,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针对城投项目的资产瑕疵问题,可通过Pre-REITs基金提前孵化资产,完善权属证明与合规手续,降低发行风险。
总而言之,私募REITs虽并非城投转型的“万能药”,但无疑是当前政策与市场环境下的“关键跳板”。随着多层次市场体系的完善、制度障碍的破除,私募REITs有望成为城投企业化解债务、转型发展的工具,更将成为激活不动产市场活力、推动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将在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编辑:王菁
上一篇:喜报!西安灞桥公安又又又获奖啦!
下一篇:南美企业“组团”掘金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