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闻网讯(马俊曦) “十四五”以来,甘肃省通过系统性改革与创新实践,推动全省科技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据甘肃省科技厅厅长闵萍介绍,这五年,随着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不断加强,创新型甘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科技管理体制重塑:构建高效协同治理体系?
?领导机制创新?。成立省委科技委,省科技厅承担省委科技办职责,形成“决策-执行-监督”一体化体系,统筹科技战略规划、资源调配与区域创新,破解部门协同难题,实现全省科技工作“一盘棋”。
?治理能力跃升?。通过省市联动与跨部门协作,在核科学、生态安全等领域推动重大科技项目落地,提升政策执行效率,为创新生态优化奠定基础。
? 强科技行动部署:政策赋能全链条创新?
? 政策体系完善?。修订《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出台《激发创新活力强化科技引领的意见》等文件,覆盖研发投入、成果转化、人才引育全链条,形成“1+N”政策框架。
? 高位推进机制?。省委、省政府每年召开推进会,确保重点任务落实。2024年研发经费投入达164.59亿元,年均增速10.6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26.3%。
? 区域性创新基地建设:打造“五大高地”与“四大通道”?
? 战略布局?。围绕“七地一屏一通道”工作部署,建设科技创新“五大高地”(如核科学、新材料)与成果转化“四大通道”(技术交易、产学研合作),实施26项重点任务。
? 创新效能提升?。国产替代技术突破353项,其中226项达国际领先水平;医用重离子加速器打破国际垄断,治疗患者超2000例;2兆瓦钍基熔盐堆实现全球唯一堆内钍-铀转化。
科技综合实力跨越:指标与产业双突破?
? 创新指标跃升?。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从51.63%提升至55.66%,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1.12%,支撑高质量发展作用凸显。
? 产业创新融合?。企业创新联合体攻克73项国产替代技术,转化113项成果,直接新增产值145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翻倍至245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增长280%。
? 高能级创新平台:支撑国家战略需求?
? “一带一路”合作突破?。中吉文化遗产保护、中哈草原生态修复联合实验室获批,填补国际科技合作空白。
?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后数量达14家,位居西部第3位,覆盖核科学、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省级平台新增30家重点实验室、50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创新主体培育:企业联合体与研产融合模式?
? 企业联合体先行先试?。聚焦新材料、装备制造等领域,组建13家企业创新联合体,集聚326家单位协同创新,投入财政资金3.65亿元,撬动企业自筹8.58亿元。
? 研产融合赋能计划?。实施10项项目,建立“两总系统”与“双目标”机制,攻克34项新技术,研发23个国产替代产品,形成新经济增长点。
? 成果转化与产业应用:驱动新质生产力形成?
? 技术转移体系完善?。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设立引导基金,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例如,生物医药领域创新药物通过技术转让实现产业化。
? 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新能源领域风电、光伏技术居全国前列;新材料领域高端合金、特种玻璃填补国内空白;生物医药领域创新药物与医疗器械取得进展。
? 闵萍表示,甘肃省通过“体制重塑-政策赋能-基地建设-平台升级-主体培育”五维联动,构建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应用”全链条创新生态。未来需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国际科技合作,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为“一带一路”建设与西部高质量发展提供“甘肃方案”。
上一篇:众泰汽车:董事吴东林辞职
下一篇:简便验廉,小小中药制剂助力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