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鄢银婵 每经编辑|魏官红
一家原本有意争夺“2025年科创板首家生物科技公司”名号的药企——鞍石生物,如今才正式踏上IPO闯关之路。
鞍石生物选择的是一条不考核当下利润的上市路径:科创板第五套标准。其押注的核心,是一款名为万比锐®(伯瑞替尼)的创新药,这也是公司目前唯一上市的商业化产品,用于治疗特定的非小细胞肺癌和脑胶质瘤。
记者注意到,这款核心药物的身世,勾勒出一段跨越十年的资本与技术合作的复杂图景。它诞生于2012年,由甘肃前首富阚文彬与研发专家石和鹏共同创立的北京浦润奥,并与科学家余国良执掌的中美冠科共同孕育。然而,随着创始方“恒康系”债务暴雷,该药物的命运一度悬而未决,直至石和鹏通过后续创立鞍石生物并进行一系列资本运作,才最终将其收回囊中。
此外,鞍石生物的独立董事陈一友,其另一重身份是此前因财务造假从港交所退市的诺辉健康的创始人之一兼首席科学家。
核心药品经历多番运作
事实上,鞍石生物在启动A股上市进程时,曾意欲成为“2025年科创板第一家Biotech”。
不过,该名号已被禾元生物和必贝特拿下。
招股说明书(申报稿)(以下简称招股书)显示,鞍石生物选择了“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该标准的核心是不看企业当期盈利,关注科创属性和市场潜力,医药企业“需至少有一项核心产品获准开展二期临床试验”。而据披露,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鞍石生物创新药物管线中一款产品已在国内获批上市、一款产品处于新药上市审评阶段、两款产品处于临床研究阶段,并正在全球多地开展多项临床研究试验。
其中,万比锐®(伯瑞替尼)是一款用于治疗特定非小细胞肺癌和脑胶质瘤的创新药,是鞍石生物目前唯一上市的商业化产品,也是其最重要的资产。
而该药品的身世则颇为复杂,也牵连出两位资本大佬的“沉浮”。
根据公开资料梳理,2012年,甘肃前首富阚文彬(“恒康系”实控人),联手凭借“苏黄止咳胶囊”名声大噪的研发专家石和鹏,成立了北京浦润奥。同年,资本圈以捕捉“独角兽”著称的余国良接手了亏损的创新药企中美冠科。2013年,双方达成合作,由中美冠科负责前端研发,北京浦润奥主导伯瑞替尼在中国的运营。
但“蜜月期”很快结束。2015年,双方决定“分家”:余国良拿走出海权,阚文彬守住中国区。
这一分,天差地别。
余国良运作的冠科美博一路融资,2023年登陆纳斯达克。
而阚文彬的主业“恒康系”面临债务暴雷,自身难保,无力给北京浦润奥“输血”。2018年,石和鹏创立鞍石生物,致力于通过高效率的自主研发提供高品质的创新抗肿瘤药物,其核心打法聚焦于MET、EGFR、ROS1等重要肿瘤驱动基因通路。
公开资料显示,石和鹏,出生于1974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博士。他的职业经历较为丰富,曾在华润双鹤、扬子江药业集团北京海燕药业、哈尔滨誉衡药业等公司工作过。
值得一提的是,石和鹏启动了一系列复杂的资本运作。2021年,为便于境外融资,公司曾搭建红筹架构,红筹架构在2021年11月基本搭建完成后,公司通过鞍石开曼进行了股份回购、A轮融资、授予境外股权激励等活动。
不过,鞍石生物很快就放弃了“境外上市”的想法,转攻境内上市,公司通过一系列步骤在2023年7月至9月拆除了海外红筹架构。根据红筹架构拆除的相关安排,鞍石生物有限以7.47亿元及5300万美元的转让对价,从香港鞍石处收购了北京浦润奥的100%股权,这一价格参考了香港鞍石对北京浦润奥的历史投入成本。
通过这出“曲线救‘药’”,石和鹏成功把伯瑞替尼的命运抓在自己手里。
9亿元商誉压顶 报告期内连续亏损
然而,将伯瑞替尼“抓回手中”只是故事的上半场。
招股书显示,北京浦润奥2022年的利润总额为-9318.67万元,资产总额仅为3174.54万元。此外,完成对北京浦润奥的收购后,原计入香港鞍石的商誉也被计入鞍石生物合并报表层面,形成9.27亿元商誉,截至报告期末占公司总资产的比例为56.64%,报告期内占非流动资产的比例分别为99.29%、96.76%、93.81%和93.19%。
鞍石生物表示:报告期各期末,经减值测试公司商誉均不存在减值情况。若未来北京浦润奥自身经营发生较大变化,或未来外部因素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可能使公司面临商誉减值的风险,进而对公司的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鞍石生物对北京浦润奥的收购时机也很巧妙。就在完成收购后的2个月,2023年11月,伯瑞替尼用于治疗MET ex14跳跃突变非小细胞肺癌适应证获得国家药监局附条件批准上市。此后,又相继获批ZM融合基因阳性脑胶质瘤和MET扩增非小细胞肺癌适应证。
根据灼识咨询分析数据,2024年中国MET-TKI药物的市场规模约为6亿元,预计将以40.8%的年复合增长率快速增长至2035年的272亿元。这一高速增长的市场为鞍石生物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招股书显示,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成功推动商业化产品万比锐®(伯瑞替尼)被纳入多部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权威医学指南以及国家医保目录,并实现对逾500家目标医院与终端药房的销售覆盖。
进入医保后,伯瑞替尼的平均每盒收入从纳入医保前的1.72万元/盒降至6700元/盒,降幅超60%,但也获得了“以价换量”的效果。自2024年11月纳入国家医保目录以来,伯瑞替尼于2025年一季度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超过300%。
公司的营收数据上也有着直观表现。2022年至2024年及2025年一季度,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0、1295.8万元、7165.62万元和6404.25万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64亿元、-2.83亿元、-4.79亿元和-0.92亿元。截至2025年3月末,公司尚未盈利且合并报表层面的累计未弥补亏损高达7.82亿元。
鞍石生物表示,由于伯瑞替尼处于商业化初期,销售人员扩张及学术推广投入激增。报告期内,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1.45亿元、1.84亿元、3.26亿元及7664.72万元。销售费用则从2022年的361.45万元猛增至2024年的1.02亿元。
但伯瑞替尼面临的竞争非常激烈。截至目前,国内已有五款MET-TKI药物获批上市,除伯瑞替尼外,其余四款分别是和黄医药的赛沃替尼、海和药业的谷美替尼、默克的特泊替尼及诺华的卡马替尼,且均获批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
公司无控股股东 退市股核心关联人士为独董
在启动上市前,鞍石生物已历经多轮融资,累计募集资金超过25亿元。
2021年12月,公司完成由维梧资本领投,贝恩资本和春华资本等机构参与的A轮融资,规模超过2亿美元。2023年,公司完成10亿元B轮融资,投资方包括贝恩资本、燕创资本、国投招商等机构。2024年12月,公司又完成2.5亿元B+轮融资,投资方为北京市医药健康产业投资基金,投后估值达到52.5亿元。
多轮融资使得公司股权结构相对分散。根据招股书,公司无控股股东,第一大股东为BCPE Seashell Investor,LP,持股比例为17.04%,而石和鹏本人仅直接持有公司11.13%的股权。通过一致行动人,石和鹏合计控制公司23.81%的表决权。招股书披露,其他单独或合并持有公司5%以上股份的股东已出具不谋求公司控制权的相关承诺。
值得注意的是,实控人石和鹏目前仍然身负对赌协议。招股书披露,2025年8月,石和鹏与鞍石生物的全体股东签署了补充协议,约定股东特殊权利在公司IPO申请受理之日自动终止,但若上市申请被驳回、撤回或36个月内未完成上市,石和鹏将存在承担对公司股东的回购义务的风险。
此外,记者还发现,鞍石生物的董监高团队中,还有因“造假”被迫在港交所退市的诺辉健康的核心人士。
2024年3月,陈一友开始担任公司独立董事,并在董事会提名委员会任职,2024年从公司领取薪酬7.5万元。陈一友的资料显示,其在2006年~2012年担任中美冠科首席科学家,2015年12月至2025年6月,担任诺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事实上,陈一友还是原港交所上市公司诺辉健康的创始人之一、执行董事兼首席科学家。对于选聘陈一友的原因,鞍石生物在招股书中表示,系因“前任董事离职,相关外部股东变更委派董事”及“公司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
对于稿件中提及的相关疑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向鞍石生物披露的邮箱发送了采访提纲,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
封面图片来源: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刘国梅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