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金冥羽 贾运可
近日,江苏省消保委公布机票锁座专项调查结果,10家涉事航司被约谈。调查明确指出,机票锁座服务市场存在四个问题:一是锁座行为普遍存在,优质座位过度锁定;二是解锁机制变相付费,挤压普通乘客权益;三是信息不透明且解释不合理,侵犯知情权;四是协议文本存在不公平格式条款,权利义务设置不对等。
客观而言,航班锁座并非全无合理性:其一,是保障飞行安全的需要,例如座位过度集中可能导致飞机重心失衡;其二,是为残障人士、孕妇等特殊旅客预留便利座位;其三,航司可通过预留优质座位提供差异化服务,维系会员体系并提升会员黏性;其四,对廉价航空或急需提升运营效率的航司而言,锁座付费模式能带来额外的营收。
但即便存在上述合理诉求,航司大面积锁定普通座位的行为仍超出了必要边界。调查数据显示,购票阶段的锁座比例均值高达38.7%,最高者更是达到62.1%。一趟航班中,真正具备选择价值的座位本就有限,如此大规模的锁座,将直接导致两类问题:不仅稀缺座位需额外付费,就连无稀缺性的普通座位也被纳入收费范畴。这早已脱离差异化服务的本质,而是将“基本座位选择权”拆分转化为付费项目,变相提高了乘客的出行成本。
合理的锁座比例本可实现航司与乘客之间的双赢。例如远距离航班中,若仅对活动空间更宽松的区域收取额外费用,既可满足部分乘客的升级需求,航司也能通过这部分营收为其他乘客提供更具性价比的机票,形成良性循环。但大面积锁座的危害显而易见:一方面,这会严重拉低乘客出行体验,不仅可能降低复购率,负面口碑还会“劝退”潜在的新客户;另一方面,乘客付费意愿仅针对优质座位,普通座位被锁除了给乘客造成困扰,并不会为航司带来实际收益,反而得不偿失。
民航业运营成本高,对效率要求极高,付费选座本身并非新鲜事,部分航司的付费条款甚至颇为苛刻。例如国外某航司规定,起飞前超30小时所有座位选座均需收费,起飞前30小时内仅经济舱前排收费。但这类规则并未引发乘客反感,核心原因在于其规则清晰透明——乘客能明确知晓不同座位对应的收费标准,消费决策建立在充分知情的基础上。
反观此次调查中暴露的问题,部分航司选座页面标识模糊,购票环节未以显著方式告知锁座规则与收费标准。对乘客而言,锁座俨然成为一个“暗箱”:锁座范围、锁定对象、可选座位范围、解锁收费标准等关键信息,全由航司单方面决定,乘客在值机前完全无从知晓。
在消费者不知情的前提下收取选座费,显然与大家的日常消费习惯相悖,乘客质疑其为“霸王条款”也在情理之中。因此,解决锁座争议的关键,在于破解这一“规则暗箱”。航司必须做到信息透明,在购票环节就清晰、完整、及时地向乘客公示座位分布、锁座规则及收费政策,真正实现明码标价,如此才能避免交易争议。
民航业竞争激烈,航司面临经营压力,选择何种收费方式属于市场行为,但市场行为必须严守契约精神。任何收费项目都需满足透明、合理的前提,不得损害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
同时,民航业兼具公共服务属性,航司需平衡好免费与付费座位的占比。付费选座的核心应是“提供额外舒适度提升”,而非将“基础座位选择权”转化为付费项目。航司必须保障普通旅客能免费获得符合基本舒适度的座位,避免因过度逐利损害全行业长期口碑。
每经评论员|杜恒峰
编辑|金冥羽 贾运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