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尔滨市阿城区玉泉街道,一座占地135.8亩的固体废物综合处理园区正以“全方位开放”的姿态,迎接公众参观。园区内听不到嘈杂的机器轰鸣,也没有异味,笔直的柏油路、修剪整齐的草坪和错落有致的乔木,让人仿佛置身现代科技园区。主厂房的设计融入了哈尔滨冰雪文化元素,雪花广场、蜿蜒小径与静谧水景共同构成了一座“花园式工厂”。
这里不仅是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重要设施,更是集环保教育、科普宣传、工业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透明工厂”与“绿色地标”,成为哈尔滨推动“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
常态化开放机制搭建信任桥梁
自2021年建成投运以来,园区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的开放举措,逐步搭建起与社会沟通的桥梁。
园区将每周五设立为“公众开放日”,并配备由总经理带队的21人工作小组,为参观者提供从线上预约到全程接待的标准化服务。
4年来,园区累计接待市民、学生等社会各界人士超6000人次。最让来访者安心的,是园区在核心技术与环保指标上的“无保留”展示。一位带着孩子前来参观的家长表示:“这里干净、先进,完全颠覆了我对垃圾厂的印象。”
探秘垃圾“变废为宝”全流程
“我们每年处理生活垃圾约79万吨,通过焚烧发电,可提供绿色电力约3.3亿度,满足数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讲解员介绍道,“这相当于节约标准煤13.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32.91万吨,为城市的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支持。”
在中央控制室,巨大的电子屏上实时显示着各项烟气排放数据。“这些指标优于国家标准,所有数据均实时上传至国家监管平台,完全公开透明。”讲解员补充说,“垃圾在850℃以上的高温中焚烧,配合多重净化工艺,能彻底分解二噁英等有害物质。”
透过密封玻璃窗,访客可以看到巨大的垃圾储坑。讲解员指向操作区介绍:“那个机械吊爪一次能抓起近10吨垃圾,垃圾在这里经过5—7天的发酵脱水后,被送入近千度的焚烧炉。整个过程在全封闭、负压环境下操作,确保异味不会外泄。”令人称奇的是,焚烧产生的炉渣可用于制砖,废水经净化后循环利用,余热还为周边居民供暖,真正实现了垃圾的“吃干榨尽”。
园区内还设有三层环保科普展厅,系统展示从垃圾分类到能源再生的全过程。通过实物展示与艺术呈现,公众可以直观理解“垃圾资源化”的每一个环节。据统计,超过95%的参观者在实地考察后,对垃圾焚烧技术的安全性与环保性表示“更加放心”。
从企业运营到社会共建
园区不仅举办公众开放日,还联合多所中小学开展“环保夏令营”“垃圾去哪儿了”等科普活动,推动生态文明理念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此外,园区通过组织“共建生态文明”“你我动手、美化生活”等专题活动,引导公众增强垃圾分类意识,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园区还积极参与地方民生工程,于2022年10月为玉泉街道近8000名居民解决了冬季供暖难题,实现哈尔滨市首个偏远街道集中供暖改造,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情系生态环境,筑梦美丽中国”的企业使命。
门常开,心常诚。光大环境哈尔滨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不仅以高标准运营守护城市环境,更以真诚的开放态度,承担起环保宣传的社会责任。它用透明赢得信任,用行动传递绿色理念,为“无废城市”与“双碳”目标的实现,探索出一条基于沟通与共识的可行路径。
来源 | 《世界环境》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