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天空正变得前所未有的繁忙。
2024年,这座城市的无人机载货飞行架次高达77.6万架次,日均飞行器规模已逐步逼近一万架。低空经济的热潮背后,一个严峻的挑战已浮出水面:规模,这个产业发展的价值基石,正成为检验城市治理能力的试金石。
在由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主办的2025IDEA大会上,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该院低空经济分院院长李世鹏向观察者网等媒体指出,低空经济最大的挑战和痛点就是规模化,“一旦产业上了规模,很多以往没遇到过的问题都会浮现。”
万架规模,管理复杂度面临质变
资料显示,2024年深圳无人机载货飞行架次达77.6万架次,开通航线250条,直升机载人飞行2.8万架次。2025年7月31日,深圳市发展改革委发布了《深圳市低空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方案(2024—2026年)》,其中提到要在2026年前实现“产值突破1300亿元、支撑超万架飞行器同时飞行”的硬指标,李世鹏也提到,当前深圳的飞行器规模已经达到一万架的规模。
从零星飞行到万架齐飞,低空管理的复杂度发生了质变。李世鹏用形象的对比说明了这一变化:"少量飞行器时,无需复杂管理,甚至'闭着眼睛飞都不会有问题'。"但当规模达到万架级别,空域变得拥挤,飞行器间距大幅缩小,传统管理方式立即显得捉襟见肘。
这种压力在深圳已经转化为具体的安全隐患。数据显示,由于低空飞行频次密集,当地已出现十几起有人机与无人机危险接近的事件。问题的根源在于技术标准的差异:有人驾驶航空器使用的气压高度会随气候条件波动,而无人机依赖的卫星导航高度相对稳定。这种"高度基准"的不统一,使得合规飞行也可能导致实际空域中的位置冲突。
更为深层的是,规模扩张对基础设施提出了指数级的要求。当飞行器数量从百架迈向万架,后台所需的算力、通信带宽和管控逻辑都需要跨越式升级。现有的技术体系能否支撑未来十万架次同时在空的场景,成为行业必须面对的核心课题。
技术破局:从硬件创新到系统进化
面对规模化挑战,技术创新正在开辟新的路径。在2025IDEA大会上,李世鹏团队展示了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
硬件方面,"高度盒子"(低空多元高度基站)通过布设在各区域的传感设备,实时采集并统一不同飞行器的高度基准,从根本上解决了高度冲突问题。这款产品已获得民航局的行业标准认证,为大规模应用扫清了障碍。
大会现场
软件系统的进化同样令人瞩目。OpenSILAS系统从1.0到2.0的升级,实现了从"观察者"到"行动者"的转变。新系统融合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能够自动生成航线、评估风险并提供避让指引。其创新的"连续四维时空数据场"架构,大幅提升了计算效率,为应对更大规模的管理需求奠定了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技术创新始终遵循着"因地制宜"的原则。针对中国各地低空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状,研发团队提出了"低空进化论"理念,构建了可梯度适配的产品矩阵。从日飞行量不足百架区域的基础感知,到万架级城市的高级干预系统,这种分层设计既满足了当下需求,也为未来升级预留了空间。
低空进化论:从"最强"到"最适"的技术路径
面对全国各地低空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状,李世鹏提出了"低空进化论"的理念。"科技的发展要么最强、要么最适合,"他表示,"最近有一个说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正是我今天讲的主要内容。"
这一理念在实践中形成了具体的技术路径。"我们按城市每日飞行量划分了五个阶段:飞行量不到100架的区域无需专门系统;1000架级的区域需要能'看得见'飞行状况的系统;而像深圳这类日飞行量达1万架的城市,系统不仅要'看得见',还要具备干预能力。"
对于系统进化,李世鹏展望道:"进化方向必然是朝着更智能的方向发展。"他领导的团队已将深圳的OPEN 3系统小型化、轻量化,便于各地部署到本地的小区域。"我们打造了产品矩阵,让各地能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级别的系统模块,适配本地低空经济发展需求。"
"耐心产业"需要十年培育期
在热词频出的低空经济领域,李世鹏保持着难得的冷静。"低空经济是典型的'耐心产业'。"他强调,"参考汽车产业发展了一百四五十年仍在迭代,低空经济若能在十年内发展成万亿级产业,已是极大的加速。"
这种耐心体现在具体的发展策略上。"推进过程中核心原则是'安全为底线、因地制宜、稳步发展',各地不能急躁冒进,绝不能在缺乏安全保障的前提下盲目扩大飞行规模,否则会引发规模化带来的各类问题。"
对于当前低空经济投融资热度有所降温的现象,李世鹏认为这是产业发展的正常规律。"新生事物的创新曲线通常是先快速增长,随后回落,待各类问题解决后再快速增长,低空经济也符合这个规律。目前我国低空经济正处于创新曲线回落的阶段,这也需要行业有足够的耐心和定力推进发展。"
中国有望掌握国际话语权
尽管挑战重重,李世鹏对中国低空经济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低空经济领域,中国有望走在世界前列并掌握国际话语权,这也是当年我们向国家提议发展低空经济的重要考量。"
他分析道,中国拥有远超国外的低空飞行应用量和场景,能形成数据优势,以及系统持续迭代的叠加优势。"不过我们必须与国际接轨,比如适航认证要采用国际统一标准,这样我们的飞行器才能既在国内飞行,也能走向海外。"
展望未来十年,李世鹏认为技术突破的核心在于"管理精细度"。"如果管理精细度达不到,就无法实现大规模、高密度的低空飞行。比如通讯、导航、监测技术都和管理的颗粒度、精细度直接相关,这是需要重点突破的方向。"
随着高度盒子等硬件产品的落地和智能系统的持续进化,中国低空经济正在探索一条兼顾安全与效率的创新路径。在这场关乎未来空中交通格局的竞赛中,中国的实践或许将为全球低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补充资料:
李世鹏博士是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IEEE Fellow),现任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IDEA)低空经济分院执行院长。他率领团队研发了全国首个智能融合低空系统(SILAS),推动中国低空经济的发展。
李世鹏 观察者网摄他是国内最早对低空经济进行系统性研究的专家之一。曾任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AIRS)执行院长,科大讯飞集团副总裁及研究院联席院长、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共同创始人、首席研究员及副院长,以及美国萨尔诺夫(Sarnoff)公司研究员。
李博士曾任《IEEE电路与系统会刊视频技术专刊》总编辑,是多媒体、互联网、计算机视觉、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和低空经济领域的领军专家。
他是中国电子学会常务理事,(科技部)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AITISA)的发起人之一和联合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