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千龙网)
昨天(11月25日),市住建委组织媒体记者实地探访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这座“巨无霸”终于亮出真容。现场披露重磅消息——
枢纽初期运营部分
已顺利完成竣工验收
即将正式交付
预计年底全面具备开通条件
站在城市中轴线东侧,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的地面建筑,如一艘蓄势待发的“未来方舟”——
巨大的“京帆”屋盖绵延数百米,ETFE膜材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金属光泽,与周边建筑群形成错落有致的城市天际线。
地下三层空间纵深近30米,相当于10层楼高,可同时容纳数十万人顺畅通行。这般“巨无霸”体量,足以撑起亚洲最大地下综合交通枢纽的名头。
这座超级工程的震撼感
不仅来自规模的宏大
更藏在处处关照人的细节里
“公交下来直接进地下,无论推轮椅还是婴儿车都能顺畅走全程。”这一场景,正是枢纽“以大见细、以细暖心”的生动注脚。
从“全流程无障碍”到投用后即将实现的“智慧导航寻车”,从“地热花台”到“阳光站台”,此次探访,让这座超级枢纽的便民巧思与科技内核,首次完整呈现在公众眼前。
1
无障碍验收请“特殊考官”
全流程平进平出
六大特色守护出行尊严
“从入口到站台,轮椅使用者不用他人协助就能自主通行,这是我们无障碍设计的核心目标。”在枢纽换乘通道内,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现场负责人张昊,指着2.3%坡度的缓坡向记者介绍。
若不是提醒,很难注意到这条500多米的换乘通道,没有一处明显起伏。为了让轮椅、婴儿车顺畅通行,施工团队将坡度精准控制在人体几乎感受不到的范围,连通道边缘的防滑条都做了圆角处理,避免勾绊行人。
此次验收首次披露,枢纽在无障碍建设中创新邀请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全程参与,以“特殊考官”的身份把关设计方案,最终锚定六大建设特色,不少细节更是首次对外公开。
“您看这第三卫生间的扶手,我们连‘壮汉’测试稳固性的环节都加了!”张昊笑说,枢纽内每隔几十米就设有一处第三卫生间,内部轮椅转弯半径、扶手高度均符合规范标准,每个卫生间门外都装有盲文标识和提示。
“但凡有人帮忙才能使用的,都不叫无障碍。我们把标识都得标清楚,残障人士进来所有需求都能顺滑实现。”张昊说。
“无感过渡”设计
在公交接驳区,地面采用自然找坡工艺,公交站台与地下通道衔接处高差缩小至2厘米,推着行李箱也能轻松跨过。站台与列车车厢之间的缝隙被特制橡胶条填补,轮椅上下车无需借助垫板。
市住建委工作人员透露,此次无障碍验收不仅是工程标准的达标,更是对“全龄友好”理念的践行,未来枢纽还将根据市民反馈持续优化设施。
2
便民细节藏“巧思”
地热花台藏低碳密码
阳光站台不压抑
从地面层随扶梯慢慢下降至地下二层候车区,光影和建筑空间的辽阔感让人忘却这是地下空间。吸引目光的还有候车区域一排排造型别致的白色座椅。这些座椅内藏玄机——
装置中藏着地热系统的集水器,有的座椅靠背的大面积花台则用来摆放绿植。作为枢纽绿色低碳设计的“隐藏彩蛋”,这些花台既包裹了地热设备,避免行人触碰,又能通过植物净化空气。
后续通暖后,花台周围还能保持适宜温度,冬天候车时,手搭在座椅上是暖的,鼻尖能闻到花香,谁能想到这是地下30米的空间?
抬头望去
地下三层站台的
“阳光魔法”更令人惊叹
顶部的膜结构屋顶与水立方同款,但经过角度优化,透光率高达84%,傍晚时分,夕阳透过膜材洒进场站,在地面投下光影,无需开灯也亮如白昼。
张昊介绍,这里还采用了反常的“南高北低”坡面设计,让阳光能最大限度穿透进来,搭配46米跨度的柱框结构,站在这里完全不像在地下30米处。
该结构刷新了国内地下工程结构跨度纪录,既要保证“巨无霸”体量的稳固,又要让每个角落都有阳光,这背后是上百次的光影模拟实验。
便民服务远不止于此。
地下二层1776个候车座椅已部分安装到位。部分自助售票机和安检设备也已入场。
商铺区域虽还在装修,但规划图显示,未来这里将引入便利店、咖啡店等商业便民业态,乘客候车间隙买瓶水、吃份简餐都很方便,还能逛商场购物。
这层面向所有公众,对不乘车的市民来说这里就是正常的商场区域,枢纽相当于多了个地下休闲便民生活和购物圈。
更关键的是,枢纽还破解了传统车站的一大痛点——车站割裂城市的功能非常分明,但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解决了这个问题。
规划图上的地下环隧示意图显示,东西两个场站之间通过环隧进行接驳,车辆从西场站能直接开到东场站,东场站也能顺畅驶向西场站。
这在全国大型枢纽里是不具备的,以前去别的枢纽,东广场停车就只能走东广场,想绕到西广场接人得绕地面好几公里,现在走环隧就到,彻底打通了场站间的通行堵点。
站内还优化了换乘路线,通过4个匝道和7个坡道,将15条公交线路、45个公交泊位直接引入地下0.5层,从公交到地铁、高铁,最多换乘一次就能到。从西场站到东场站,走环隧不用绕路,真正实现了“站内换乘顺、站外通行畅”。
据了解,此次初期交付投用区域并非覆盖枢纽全部8个站台14条线,主要聚焦北侧与京唐城际相关的7条线路及对应区域,后续与平谷线(22号线)、M101线、6号线的接驳区域及南侧S6线(新建城际铁路联络通道),可随建设进度逐一实现接驳。
3
智慧平台亮“真功夫”
数万传感器护航
小程序搞定导航寻车
“将来市民从家出发用手机地图APP能直接导航到枢纽车位,就算车位被占,系统还会自动推荐周边空闲位,不用在停车场绕圈!”座谈会上,枢纽智慧平台技术负责人董波介绍未来智慧平台。
这个为枢纽智慧运营搭建的“数字底座”,背后是安装在枢纽各处的上万个的传感器,如同“神经末梢”般实时跳动客流数据、设备状态,将各类信息汇总分析。
现场,这套智慧运营平台展示了面向市民的核心功能——
通过专属小程序,市民不仅能实现“室内外一体化导航”,从地铁口精准找到目标商铺,还有望一键启动“反向寻车”快速定位车辆位置。
平台还具有应急联动能力,更值得关注的是,将来可接入铁路、地铁等多单位数据,未来地铁、高铁等部门将在联合指挥中心值守,通过平台就能快速协调调度。
4
验收创新树“北京范本”
分阶段+多标准
为超大工程验收定标准
“这座枢纽建筑面积相当之大,初期运营部分涉及4个铁路站台、7条线路,验收难度前所未有。”北京市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督总站轨道工程监督八室主任聂俊珑首次披露验收背后的“北京智慧”。
为确保高质量交付,项目创新采用“分阶段验收”模式,将验收拆解到结构、单位工程、竣工三阶段,每个阶段聚焦核心目标。
更具突破性的是“多套标准并行”机制——
枢纽分开通运营区、空置管理区、封闭管理区,不同区域按不同标准验收。
据介绍,验收中还重点围绕结构防水、抗震性能等9类核心指标开展检测,排查问题均已全部整改完成。
“特别是针对潮白河周边地质条件,连续进行了3个月沉降观测,数据显示结构稳定完全满足运营要求。”聂俊珑说,该工程还形成了《枢纽工程装修质量控制指导手册》《枢纽工程资料管理办法》等,统一做法和质量控制标准,未来将为北京大型交通工程提供可复制经验。
随着京唐城际、地铁6号线的无缝衔接,未来市民从副中心站出发,15分钟可达首都机场,40分钟到唐山,1小时抵天津滨海新区,这座枢纽将真正成为“轨道上的京津冀”核心支撑。
夕阳西下,“京帆”屋盖的ETFE膜材被染成温暖的橘红色,与地下场站里的灯光交相辉映。屋下,忙碌筹备,目光聚集在这处即将投入使用的城市新地标上。
从“全龄友好”的无障碍设计,到“破解城市割裂”的环隧创新,再到“数据驱动”的智慧运营,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用“巨无霸”的体量承载着“小而美”的细节,让每一个走进这里的人都能感受到:超级工程的终极意义,永远是“为人服务”。
这座“让出行更有温度
让城市更连通”的超级枢纽
正蓄势待发
迎接每一位乘客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