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悦
“村超”“苏超”等赛事之后,“超级联赛”再现新样态。据报道,在北京,中小学阳光体育班级赛成为孩子们眼中的“班超”。不只有足球赛,篮球、排球、丢沙包,游泳、投壶、踢毽子等,都在“班超”之列。北京各校依场地条件开展多种项目,学生按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每个学生每学期能至少参与一项集体或团体赛事。
中小学体育赛事并不少见,但以往并非全员参与。校园运动会往往是能跑、能跳、竞技能力强的学生舞台,校际体育比赛大多优先选择足球、篮球等项目。能代表学校去比赛的学生,要么是校队专业选手,要么体育成绩足够拔尖。大多数同学扮演的是摇旗呐喊的啦啦队角色,难说有多强的参与感,更不要说能激发多大的运动兴趣。
京城“班超”的特别就在于,给所有同学平等上场的机会,让校园成为所有学生的体育赛场。当比赛不再聚焦部分学生的输赢,当天赋和技术不再是主要“得分点”,担心技不如人、对运动不自信的孩子,就会甩掉思想包袱,去体验投出那一球、踢出那一脚时的快乐。据报道,在一所学校的篮球“班超”中,除了报名参加篮球赛的学生,其他学生均可在中场休息时参加定点投篮比赛。即便没投进球,同学们仍觉得站上场就很开心。
比赛项目多元化,让“班超”更具有超越传统赛事的包容性。有的同学不擅长“三大球”,但喜欢投壶、踢毽子。在“班超”中,他们可根据学校和自身情况,选择喜欢的小众项目一展风采,并为班级争夺荣誉。其实,很多孩子虽然年纪小,但是集体荣誉感一点儿不弱。不管是不是自己擅长的项目,他们都愿意为班级荣誉而努力,班级凝聚力由此进一步加强。
从个人赛到班级赛,从少数项目到多数项目,北京中小学体育赛事的转变,让体育育人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比赛超越输赢,孩子们参加体育的积极性就会提升;提高频次,孩子们就能感受体育趣味,让运动从赛场渐渐走向日常;在共同运动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关系也会更密切;在老师的引导下,体育还能与美育、德育相结合……
据统计,仅今年上半年,北京99.7%的中小学已开展各类班级赛累计19.4万场,参与学生498.6万人次。“班超”火热,离不开北京长期以来对中小学体育教育的重视与革新。近年来,北京推动实现“每天一节体育课、每天运动两小时”,将课间活动延长至15分钟。今年2月出台的“体育八条”就明确要求大力开展学生班级联赛。注重学生的体质健康、全面发展,才会让学生愿意、乐意走上赛场,帮他们在体育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头上有汗、脸上有笑、眼里有光。每一个在“班超”奔跑的身影,呈现的都是健康与活力。期待更多校园拓展以体育人的赛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