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我一个人被困在山顶,四周一片漆黑,人冷得不行了,希望你们快来救我。”据北京晚报报道,11月20日晚,接到这通紧急求救电话,北京房山蓝天救援队员立即进山搜救。然而,在整个搜救过程中,队员始终无法通过电话和微信联系上被困者。原来,被困男子早被率先赶到的其他救援队救下,开车回家了。毫不知情的蓝天救援队员在深山中苦苦搜救,直到凌晨5点多才陆续下山。
图据本端蓝天救援队是纯公益紧急救援机构,队员自己支付路费、油费前去救援,很多人搜救一夜后还要赶早班。为了挽救陌生人的生命,他们顶着深夜的严寒,克服地形的复杂,冒着迷路、摔伤等重重风险,排查一座座悬崖峭壁,传递人性中最温暖的善意,彰显朴素而崇高的志愿精神。据救援队队长陈海军介绍,面对人命关天的紧急情况,16名队员在忙完第一起救援任务后,毅然决定紧急赶往第二救援现场继续救援,不少人连晚饭都没顾上吃。
反观被困男子,身处险境叫救援,险情描述令人焦急;脱离险境玩消失,任由一群牵挂自己安危的志愿者徒劳搜寻。电话不接、微信不回,即便当时不便回复,为何在两个多小时内依然不回复?此举违背常理常情,不仅失礼,还显得冷漠和自私。
危难之中显身手,是救援者的担当;及时告知救援人员自身境况,是被救者的义务。涉事男子能开车回家,说明抽空打个电话、回个信息不是问题,自此“音信全无”,对他人付出缺乏最基本的尊重,也凉了救援志愿者的心。若同一时段有人遭遇生命危险,该男子对公共资源的无端挤占,还可能导致蓝天救援队延误救援时机。
有网友猜测,该男子或以为救援队是同一拨人,队员之间内部通知,并非刻意不回电话。不同救援队有独立的联络渠道,跨队沟通并非默认流程是基本常识。如果男子获救后,拿出求救时十分之一的急切,简单告知一声,也能避免救援队员的无效付出。正因未收到男子平安反馈,以为他仍身处困境的蓝天队员继续在漆黑的大山里搜寻,直到凌晨3点10分,在接到后方队员“被困者已到达山下,上了自己的车,准备回家了”的准确消息后,才决定下撤。只知索取、不懂感恩,破坏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链条,损害的是应急救援生态。
救援队员沉甸甸的爱心不容轻慢,将他人安危置于自身之上的无私担当,应该成为社会最值得守护的财富。相关部门可考虑建立健全应急救援反馈机制,对恶意占用救援资源、获救后无故失联等行为予以惩戒。公民在享受应急救援保障的同时,应当懂得为人处事最基本的道理。唯有敬畏自然不贸然进山使自己处于危险境地,只有每名被救者都能守住公序良俗的底线,才能让应急救援通道更加畅通无阻,让善意在互帮互助中无限传递下去。
别让“无人应答”凉了救援者的心。被困求援,下山“失联”,这是迷路又迷心。
来源: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