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秒能做什么?不够沏好一杯茶,不够听完一首歌的副歌,而现在,却足够“搓”出一个专属小应用。
最近,小编见证并参与了一场席卷全网想象力的“大爆炸”:从科技大佬到职场“牛马”,从学生党到宝爸宝妈,都在干同一件事,用“灵光”将自己的灵感“搓”出来。
而在这场创造力浪潮爆发的背后,我们发现,AI应用在不断拓宽人类想象力边界的同时,还在试图将“创造权”交给普通人。
30秒 一句话
“小白”也能“搓”出专属应用
“谁懂文科生第一次生成应用的心情!”网友“阳光吖”在社交平台分享了自己的创造体验。没有复杂的设置,没有繁琐的操作,她仅输入一句“帮我生成一个深蹲训练助手”,不到30秒,一个界面简洁、功能完整的个人健身应用便制作完成。
这样的创造故事正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上演。围绕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灵光四射的网友们尽情施展创意:有家长为孩子制作阅读积分游戏,让阅读变成闯关挑战;有旅行爱好者生成包含小众景点的避坑攻略,让穷游也能玩得尽兴;有合租族使用“账单拆分器”一键分摊费用,告别计算烦恼……
而更令人惊喜的是,这项技术正直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基于工作需求,自媒体博主“谢公信财经”尝试“搓”了一个投资收益计算器,能清晰呈现基金、股票、理财产品的收益对比,在追加“复利计算”需求后,时间选择器与曲线也应声生成。专业程度让他直呼“这才是真正为内容场景服务的工具!”
连曾经因搞不定代码而转行的小编也按捺不住,悄悄“搓”了个“选题灵感生成器”。输入主题,十个创意脑洞瞬间迸发,写稿效率翻倍的同时,还能直接生成排版精美的推文。
当技术回归“第一性原理”
AI正在解锁“创造权”自由
“让复杂,变简单”——这句简洁有力的Slogan背后,我们看到的,是灵光对技术本质的深刻洞见。在AI助手竞相追逐参数规模与对话深度的当下,灵光选择回归“第一性原理”:用户需要的不是更聪明的聊天对象,而是真正能解决问题的工具。
作为业内首个实现“自然语言生成小应用”的移动端AI助手,灵光通过全代码生成与多模态输出的技术突破,将应用开发的门槛降至前所未有的低度。它创新性地将“产品经理”的视角与“工程师”的执行力同时赋予普通人,用户只需简单描述需求,30秒内即可获得一个可编辑、可交互、可分享的专属工具。
这不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产品形态的革新——从被动应答的“信息库”跃迁为主动创造的“生产力工具”,而这种“即用型生产力”不仅缩短了学习曲线,更重新点燃了大众对技术的探索热情。
于是,呈现在众人眼前的是一个百花齐放的创造图景:灵感生成器、儿童记账板、按时喝水提醒器、睡眠周期管理器……那些曾因开发成本过高、市场需求分散,而被长期忽视的长尾化、个性化需求,如今的实现成本被压缩至短短的30秒、一句话。技术的普惠性在此时也得到了淋漓尽致地体现。
当创意与落地之间的壁垒被打破,每个普通人都能为自己的需求“量身造工具”,AI应用作为生产力工具,才算真正做到服务于人。这时,我们再来回头看“灵光”为什么会引发“手搓浪潮”,答案便清晰可见——它让创造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每个人都能触及的能力。
编辑:闻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