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智慧在明斯克绽放光彩
创始人
2025-11-26 11:13:33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转自:中国中医药网

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实施中医药国际合作专项,推动社会力量提升中医药海外中心、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建设质量。

——摘自《“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

今年9月,一张写着“藿香正气水,每日2次,每次1支”的处方,在位于白俄罗斯明斯克州的中白工业园开出,这张看似普通的处方,却承载着特殊意义——它是白俄罗斯历史上首张合法合规的中药处方。

这张处方的背后,是浙江省与白俄罗斯在中医药领域长达六年的深度合作。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双方卫生部门密切合作,突破政策壁垒、跨越文化差异,让岐黄智慧成为守护当地民众健康的“新力量”。

2025年9月,浙江省卫生健康委、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主导推动的新“中国—白俄罗斯中医药中心”在中白工业园揭牌,实现了与2019年建于明斯克州地区医院的“中国—白俄罗斯中医药中心”双中心协同运作,结出了“五个一”硕果,进一步构建“可参观、可展示、可共享、可持续”的合作新范式,中白中医药合作迈入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突破壁垒结出“五个一”硕果

今年9月,白俄罗斯医疗保健专业知识与测试中心的医生安娜出现一系列暑湿感冒症状,“中国—白俄罗斯中医药中心”派驻专家、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浙江省中山医院)副主任中医师叶鑫提议使用中成药“藿香正气水”,并特意找来俄文版药品说明书,详细解释苍术、陈皮等成分的祛湿功效,并承诺全程跟踪用药反应。服药两小时后安娜的恶心感消失,当天下午已能正常坐诊。

不久前,包括藿香正气水、六味地黄丸等在内的8种临床常用中成药品种获准在中白工业园使用。而叶鑫开出的这张处方,也成为白俄罗斯历史上首张合法合规的中药处方。“这是我们中心的第一张中药处方,也许也是白俄罗斯公立医疗体系的新起点。”叶鑫感慨道。

2019年11月,“中国—白俄罗斯中医药中心”在明斯克州地区医院成立,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医师因缺乏当地行医资质,无法独立开展诊疗。2022年11月,叶鑫带着推广中医药的使命初抵白俄罗斯时,面对的不仅是俄语“零基础”的窘境,还有3个月内通过当地反射疗法执业考核的硬任务。叶鑫对备考经历记忆犹新:“那段时间,我的作息表被精确到分钟,清晨跟着俄语软件背单词,白天追着白俄罗斯医生学医学俄语,晚上对着自己的腿反复比画穴位定位。”2023年7月21日。经过艰苦努力,叶鑫医师获得了白俄罗斯卫生部颁发的首张中医背景反射疗法执业证。这张证书成为了中医药敲开白俄罗斯医疗体系大门的“第一块敲门砖”。

2024年8月,“中国—白俄罗斯中医药中心”派驻专家、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浙江省中山医院)针灸科主治中医师张奇文、推拿科主治中医师姚本顺通过中白行医资质互认“免试”获得了执业证书。得益于中白双方深化中医药合作的政策支持,中医执业医师资格互认取得实质性进展。

为解决本土人才培养的“教材空白”问题,2025年9月,第一部中俄双语教材《针灸推拿特色技术》发布。这部由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联合白俄罗斯多方编撰的教材,在确保中医理论的系统性与技术规范性的基础上,融入了白俄罗斯高发疾病诊疗方案。

有了教材,还需打破教学的时空限制。中心建设“中国—白俄罗斯中医药在线培训平台”,集理论课程、实操演示、病例分析于一体,提供多语种、智能化在线课程,实现了高质量中医药教育普惠共享。目前,白俄罗斯已有50余名医护人员通过平台系统学习中医知识,其中10名医生获得赴华进修资格。

“一批准入中药”打通产业脉络,开启中药规模化出海新通道;“一张中药处方”赢得法规承认,中医药以完整“理法方药”体系身份获得白俄罗斯主流医疗体系接纳;“一张执业证”为中医药敲开白俄罗斯医疗体系大门;“一部中俄双语教材”填补本土人才培养“教材空白”;“一个在线培训平台”在白俄罗斯实现了高质量中医药教育普惠共享,中白中医药合作中结出了“五个一”硕果。

双中心协同打造“四可”合作新范式

明斯克州地区医院中心扎根社区,专注于基础医疗与健康管理;中白工业园中心则依托政策优势,聚焦高端诊疗、科研合作与产业孵化。中白中医药合作开启“双中心”运作模式,形成功能互补、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构建了“可参观、可展示、可共享、可持续”的合作新范式。

这种“双轮驱动”的模式在实践中展现出显著成效。据统计,今年1~8月,张奇文、姚本顺在明斯克州地区医院中心接诊量超6400人次,他们结合临床实践梳理出腰痛、面瘫等5个优势病种的诊疗规范,为当地民众提供了优质的中医药服务。

中白工业园中心则凭借其区位和政策优势,成功举办了中白传统医药论坛、中医装备展览等重要活动,成为展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窗口。

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徐旭卿表示:“双中心不是简单‘复制’,而是互补‘升级’。”目前,明斯克州地区医院中心已与白方续签3年合作协议,未来将联合开展临床研究;中白工业园中心则计划引入更多中成药,打造“医疗+文化+科技”的综合平台。这种创新模式不仅提升了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也为中医药海外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中心在品牌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通过系统梳理25项特色疗法及“汉字康复训练”等本土化创新,形成了系列化、标志性的展示成果。举办传统医药学术论坛、中医药技术研修班等活动,构建了丰富多元的展示体系,提升了中医药在白俄罗斯的影响力。

徐旭卿介绍,中心在机制创新方面取得重要突破:通过推动医师资格认证实现机制可持续;构建“医、教、研、产、文”全链条模式实现模式可持续;培养本土人才与推动中药准入实现资源可持续;深化文化传播与民心相通实现文化可持续,形成了四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格局,为中心的长期健康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疗效赢得信任文化促进交流

中医药在白俄罗斯的推广,靠的是实实在在的疗效。张奇文曾接诊一名被腰腿痛困扰两年的患者波利娜,在多次治疗无效后,她甚至做好了手术准备。张奇文诊断其为“伤害性腰痛合并躯体牵涉痛”,通过针灸、推拿治疗,仅几次便显著缓解疼痛,最终让她免于手术。康复后的波利娜带着白俄罗斯特产巧克力来致谢:“中国医生的小银针,比止痛药更管用!”

这样的案例在中白中医药中心并不罕见。据统计,目前中心已开展针刺、灸法、推拿等特色诊疗技术,患者综合满意度持续保持在95%以上。2024年诊疗量较2023年增长近30%,显示出当地民众对中医药服务的认可与信赖。

中心积极参与并组织多场义诊活动,每次均反响热烈。活动结束时,常有当地民众追问:“下次中医药义诊什么时候再办?”叶鑫医师总是肯定地回答:“会的,我们会把更多中医药的温暖带到这里。”张奇文等医师也多次参与义诊,以生动案例普及中医知识,并提供免费咨询与体验治疗。

如今,在明斯克的孔子学院,经常可以看到学生跟着医生学练八段锦的身影;当地医院的会诊中,“要不要试试中医”成为常见提议。中心还组建了超过120人的“白俄罗斯中医药健康服务”微信交流群,发展志愿者队伍,进一步拓展了信息与渠道共享网络。这些举措让中医药文化更加贴近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成为促进中白民心相通的重要纽带。

从一张执业证的突破,到“双中心”的协同发展,中白中医药合作正在书写新时代的丝路故事。随着合作的深入推进,千年岐黄智慧必将在“一带一路”上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本报记者 王青云)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理响中国丨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 转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法治兴则民族兴,法治强则国家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新时代...
同居也算“家庭成员”,自残威胁... 11月25日是“国际消除家庭暴力日”。近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反家暴典型案例,充分发挥...
喜茶手绘定制杯贴走红,闲鱼代画...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近日,喜茶小程序...
大金重工涨2.03%,成交额5... 11月26日,大金重工盘中上涨2.03%,截至13:22,报50.20元/股,成交5.04亿元,换手...
凯瑞德跌2.04%,成交额28... 11月26日,凯瑞德(维权)盘中下跌2.04%,截至13:23,报7.20元/股,成交28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