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邯郸晚报)
冰柿制作过程
本报记者王梦洁 文/影
磁县北贾璧乡水峪村的深山里,漫山遍野的柿子树染上金红。每到深秋,三两重的柿子压弯枝头,随手摘一个咬开,清甜的汁水便能填满口腔。可在过去许多年里,这份大自然的馈赠,却成了村民们的 “心病”——青壮年外出务工,老人爬不上树,熟透的柿子要么烂在枝头,要么被外地收购商以每斤3毛的低价收走,忙活几个月也挣不了几个钱。
就在今年,这一延续多年的难题终于被破解,一条依托现代化加工、助力乡村振兴的“甜蜜”产业链,正在这里蓬勃兴起。
“95后”书记的“柿子情结”
“小时候最盼着十月,漫山的柿子红得晃眼,爬上树摘一个咬下去,甜汁能顺着喉咙流到心里。”说起柿子,今年28岁的水峪村党支部书记柴宇航的眼里满是温情。
作为土生土长的水峪村人,柿子树承载着他最鲜活的童年记忆。每到丰收时节,村里家家户户都忙着摘柿子,竹篮、布兜装满红彤彤的果实,运往村口等待收购商。卖柿子的钱,妈妈总会给他买上些平常吃不到的零食,那抹记忆中的甜,成了镌刻在岁月里的幸福滋味。
2020年,大学毕业的柴宇航顺利在石家庄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城市的繁华与便利,并没有冲淡他对家乡的牵挂。“每次打电话,爸妈总说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柿子熟了没人摘,看着心疼。”电话那头的叹息,让这个年轻小伙彻夜难眠。
他深知,柿子是水峪村乃至北贾璧乡乡亲们的重要收入来源,可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摘柿子、卖柿子成了“不赚钱”的辛苦活,只有留守老人还在坚守。
“柿子树高,老人们爬不动,很多柿子就烂在树上、掉在地里,看着太可惜了。”每次回乡,看到枝头挂着的柿子和树下散落
的果实,柴宇航心里就像被针扎一样。
怀着对家乡的眷恋和改变现状的决心,柴宇航毅然辞去城市工作,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水峪村。2023年,他当选村党支部书记,让柿子“变废为宝”成了他上任后的一直挂在心中的大事。
彼时的北贾璧乡,柿子种植有着悠久历史,可长期以来,鲜柿销售一直深陷困境。“外地收购商压价压得厉害,一斤才给3毛钱。”村里的留守老人柴广喜说,忙活半个月摘的柿子,卖不了几个钱,可这却是他们重要的生活来源。
产量大、附加值低、销路窄,成了制约柿子产业发展的“三座大山”。柴宇航明白,单纯依靠售卖鲜柿,永远走不出“丰产不丰收”的怪圈,只有走深加工之路,才能让柿子真正成为乡亲们的“致富果”。
深山里长出“冰柿工厂”
“要做深加工,就得找对方向、学对技术。”柴宇航的想法得到了北贾璧乡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北贾璧乡党委和政府的积极引导与支持下,柴宇航开启了考察之路。
2025年8月,柴宇航在保定易县开启了自己的第一次考察。听说当地的磨盘柿子个头硕大,一个能顶平常柿子两三个,加工工艺也颇具特色,柴宇航满怀期待地前往学习。“易县的柿子是单独包装,主打鲜食和简单加工,可咱们磁县的柿子个头小,和磨盘柿子差异太大,照搬他们的模式肯定行不通。”实地考察后,柴宇航果断放弃了这个方向。
第一次考察失利,并没有让他气馁。回到村里,他白天走村串户了解柿子品种特性,晚上刷抖音、查资料,寻找适合的加工技术。功夫不负有心人,陕西富平县进入了他的视野。
“富平是‘中国柿乡’,当地的柿子和磁县的柿子品种相似,都是三两左右的大小,而且深加工产业做得特别成熟。”这个发现让柴宇航喜出望外。
2025年9月9日,柴宇航带着村里的骨干力量,踏上了前往陕西富平的考察之路。刚到富平,漫山遍野的柿子园和规模化的冰柿加工厂就让他们开了眼界。
“富平的柿子都是果园化管理,统一收购、统一加工,做成的柿饼是吊柿,造型好看,口感也棒。”更让柴宇航感兴趣的是当地的冰柿产品——经过烘烤脱涩、速冻保鲜的工艺,柿子不仅保留了本身的清甜,还多了冰爽软糯的口感,像天然的甜品。
“咱们的柿子更甜,做出来的冰柿肯定更好吃。” 经过反复调研和品尝,水峪村投资100余万元,利用闲置土地动工建设现代化冰柿加工厂。设备采购、生产线调试,柴宇航全程跟进,每天泡在车间,皮肤晒得黝黑,却始终干劲十足。
然而,创业之路从非一帆风顺。10月15日,第一批冰柿试生产正式启动。没有专业技术指导,只能靠网上找的资料摸索,烘烤房的温度和时间成了最大的难题。“当时没控制好,温度太高、时间太长,做出来的柿子不仅颜色不好看,口感也发柴,根本达不到预期。”看着第一批失败的产品,柴宇航心里五味杂陈。
不服输的他很快调整状态,开始第二次试生产。这次他格外注意温度控制,却又在晾晒环节出了问题——削皮后的柿子晾晒时间过长,成品变得发黑,品相大打折扣。
连续两次失败,让村里的一些人产生了质疑,可柴宇航没有放弃。“失败一次,就多懂一个道理,总能找到正确的方法。”他通过网络联系到富平县的冰柿加工专家,多次沟通后,终于邀请到专家前来指导。
10月25日,富平专家抵达水峪村。从柿子的挑选、削皮的技巧,到烘烤房的温度湿度调节、速冻的时机把控,专家手把手地教给工人们。在专家的指导下,他们很快进行了第三次试生产。当晶莹剔透、口感清甜的冰柿出炉时,车间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和富平的冰柿越来越像了!”第四次试生产,成品更是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外观和口感与富平冰柿几乎一致,而且因为磁县柿子本身的甜度更高,吃起来愈发香甜。
如今走进水峪村冰柿加工厂,车间里一派繁忙景象。30名50岁左右的留守妇女穿着统一工装,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柿子挑选、削皮、装盘等工序。
“在家门口上班,还能照顾家里老人孩子,比出去打工强多了。”正在削皮的张艳丽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工厂实行集体收购模式,每斤柿子收购价提高到5毛钱,比原来的收购价高出近一倍,从根本上解决了柿子“卖难”的问题。
小柿子撑起乡村振兴大梦想
“咱们的冰柿,色泽晶莹剔透,口感香甜软糯,入口像天然的柿子冰淇淋,无渣又流心。”在村里的产品展示区,柴宇航拿起一颗包装精美的冰柿,向来访者介绍道。经过精心加工,原本可能滞销的普通鲜柿,成功蜕变为高端甜品,一经推出便广受市场欢迎。
数据见证着“甜蜜产业”的爆发力,如今水峪村冰柿加工厂年可加工鲜柿超五十万斤,预计为村集体带来近100万元的年销售收入。更重要的是,产业发展带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工厂直接带动本村及周边3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稳定就业,拓宽了增收渠道;通过提高收购价、保底收购等方式,预计使村内及周边农户人均年增收800元以上,让昔日“愁销路”的柿子真正变成了“致富果”。
“以前柿子熟了,就盼着收购商来,价格高低全看人家脸色,现在村里统一收购,还能在家门口打工,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村民柴大爷的话,道出了乡亲们的心声。
如今的北贾璧乡,漫山的柿子树不再是“甜蜜的负担”,而是名副其实的“摇钱树”。每到丰收时节,村民们忙着采摘柿子,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曾经冷清的山村,因为这颗小小的柿子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对于未来,柴宇航有着清晰的规划,“下一步,我们要重点发力网络销售,通过直播带货、电商平台等渠道,把我们村的冰柿卖到全国各地,让更多人尝到磁县深山里的甜蜜滋味。”他还计划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开发柿子酱、柿子醋等系列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带动周边村庄共同发展柿子种植和深加工,让“甜蜜产业”辐射更广范围,带动更多乡亲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