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一然
最近“新中式养生”火了。年轻人捧着蜡梅香丸当“情绪解药”,连香薰机里的安神丸都成了社交平台的热门话题。其实,这股“把香气揉进生活”的风潮,早在两千年前就火了。一枚小小的香丸,藏着中国人的生活智慧。
冬日是制作蜡梅香丸的最好时机。
古代“芳香版速效救心丸”
香丸是合香的一种,古代香丸多为将各种药材与香料依照“君臣佐使”的法则和合而成。香丸的诞生,得从一场“香料大迁徙”说起。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这位被后世称为“凿空西域”的使者,虽未直接带回香料,却用13年时间打通了中原与西域的商路。从此,一条“丝绸之路”连接欧亚大陆,波斯、大食、印度的商人带着乳香、迷迭香等异域香料,沿着河西走廊源源不断涌入中原。与此同时,岭南地区因紧邻南海,成了天然的“香料中转站”——来自东南亚的小豆蔻、龙脑香,经南海商船运抵广州,再沿北江、赣江北上,与中原的艾草、藿香、桂皮相遇。当本土香料的“草本清苦”遇上西域香料的“辛香浓烈”,古人突然发现:原来香料不单能熏香,还能“和合”出更强大的力量。
在西晋张华所著的《博物志·异产》里,便记载了一枚传奇的香丸:弱水西国(今帕米尔高原一带)使者曾向汉武帝进贡一种“其貌不扬”的香丸。汉武帝初见时,见它不过是黑褐色小颗粒,便命人收进外库。没想到不久后,长安暴发大疫,朝中百官相继病倒,连御医也束手无策。这时,弱水使者再次求见,恳请汉武帝试燃那枚“被遗忘的香丸”,称必有奇效。汉武帝将信将疑,命人取来点燃。刹那间,香气如游龙般弥漫开来,不仅宫中病患闻之即愈,连长安城方圆百里的百姓都觉神清气爽。更神奇的是,这香气萦绕了九十余日才渐渐消散。汉武帝这才惊觉其珍贵,厚赏使者。汉魏六朝时期道教传说典籍《汉武帝内传》也有相近记载:“凡有疫死者,闻香再活,故曰返魂香也。”若剥去这层神话外衣,人们看到的是古人对香料药用价值的深刻认知:其救人于危难的效力,堪称古代的“芳香版速效救心丸”。
随着时代发展,魏晋时期的香丸配方已从简单和合走向复杂配伍,功能也更趋多元。东晋医学家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便记录了这一趋势。他不仅记载了多款用于急救的香丸,还研制了可预防瘟疫的香丸——虎头杀鬼丸。人们将这种辟疫香丸装在绛色香囊中佩戴,即可通过芳香化浊,辅助正气抵御疫疠毒邪。这种“闻香祛病”的法子,被称为“服气”,是道家“以气养身”思想的实践。古人相信,香气能通过呼吸进入体内,调和气血,平衡阴阳。
杨贵妃最爱龙脑香
隋唐时期国力强盛,丝绸之路空前繁荣,域外香料输入规模远超前世,香丸由此进入了繁荣期。
隋炀帝对香的挚爱,意外推动了香丸的普及。唐代人所著的《炀帝开河记》里记载着一段“香闻十里”的故事:隋炀帝乘龙舟下扬州时,竟在船上堆积数十斛沉香、麝香丸,命人昼夜焚烧。龙舟所过之处,“香闻数十里”,连运河两岸的百姓都闻香驻足。民间富家子弟争相效仿——他们买来沉香、麝香捣成细粉,和蜜搓成丸,取名“龙舟香”。这种原本宫廷专属的奢华,一跃成为市井追捧的时尚。隋炀帝这样极尽奢侈为人诟病,但背后也确实蕴含着古代医学养生智慧:古代运河沿线夏季湿热、船舱密闭,极易滋生瘴气,运用沉香、麝香等天然“空气消毒剂”燃烧后产生的浓郁香气,既能驱散污浊之气、杀灭病邪,又能提神醒脑,消除旅途的疲惫。这在当时,是最有效的“防疫手段”。
到了唐代,香丸成了“皇家浪漫”的载体。杨贵妃与唐玄宗的爱情故事里,香丸是绕不开的信物。写有唐代奇闻轶事的《酉阳杂俎》中载,天宝末年,交趾(今越南北部红河流域)进贡给唐玄宗一批珍稀的龙脑香丸,唐玄宗独赐杨贵妃十枚。龙脑香以檀香、麝香为基,经“合香九法”炼制,香气清凉如薄荷,却比薄荷更绵长,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之效,还能安神美容。杨贵妃从此终日将它带在身边,这香气似乎也成了她的专属味道。安史之乱后,已是太上皇的唐玄宗思念已逝的杨贵妃,闻到龙脑香的味道,便忆起昔日曾赐给杨贵妃,顿时老泪纵横。
《清明上河图》里的香丸秘密
宋代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海上贸易发达,香料进口种类逾百。乳香、龙涎香、蔷薇水……这些从前只有皇家才能用的珍贵香药,在汴京的市面上也可以买到。朝廷甚至以香料充作军费,民间则“香铺林立”,出现了专业的“香婆”与“香铺”,香丸也迎来了“高光时刻”。
在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里,藏着两条“香丸线索”。画卷中坐落着一家气派的“赵太丞家”。“太丞”即宋代太医局的从七品医官,“赵太丞家”即这家药铺由赵姓医官开办,既是“皇姓”,又有官方背景,位置自然优越。店铺两侧立着高大招牌,西边写着“治酒所伤真方集香丸”,东边则是“大理中丸医肠胃冷”。这两味方剂均出自宋代官方药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集香丸专治生冷食物积滞,大理中丸则调理脾胃虚寒、胸腹冷痛。《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还收录了一种通气理气的香丸,常以丁香、檀香、麝香、乳香、沉香等为主料,有芳香开窍、辟秽化浊的作用。距此不远,十字路口另有一家大型药铺,门前高悬“刘家上色沉檀楝(栋)香”的招牌,“铺”字虽被独轮车遮挡,但门匾上“沉檀、丸散、香铺”几字依稀可辨。从门前车水马龙的景象判断,这应是一家以大宗批发为主、兼营零售的大型香药铺,生意极为兴隆。
宋代文人更是把香丸注入了文化。北宋文人杨万里在诗中写道:“诗人自炷古龙涎,但令有香不见烟。”这里的“古龙涎”便是高级香丸,宋代人发明了“隔火熏香”法:把香丸放在香灰堆里,用炭火余温慢慢烘烤,只闻香气不见烟雾,既优雅又避免了直火熏烧的污染。现代研究表明,相比传统线香,香丸隔火熏香更健康。
一生颠沛的苏东坡是个制香高手,他创制过一款“苏内翰贫衙香”。别人做衙香都用名贵的沉香,更有奢华者会加入蔷薇水,他却只用价格更低的檀香。这种香舍去沉香之华贵,取素朴之真趣,故以“贫”字点睛。
以香会友是宋代文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他们精神追求的一种反映。“香痴”黄庭坚与苏东坡品香论道,留下了“黄太史四香”的经典配方。有一次,他从朋友处得到了鹅梨帐中香,这是南唐后主李煜为小周后制作的“凝神香”,以鹅梨汁混沉香、檀香和合,清甜如梨又带醇厚,十分珍贵。黄庭坚爱不释手,写下《有闻帐中香以为熬蝎者戏用前韵二首》寄给苏轼。苏轼展信后提笔回道:“四句烧香偈子,随风遍满东南。不是闻思所及,且令鼻观先参。”字里行间都是对老友的欣赏:你作的诗就像妙香一样四处飘散,其中的智慧不是凭耳闻就能企及的,而是需要像品香一样用心参悟,最好用鼻子来观。这四句诗将制香升华为创造精神符号,将品香开创为直达心性的禅修,奠定了中国香道“超越感官,直指心灵”的哲学基石,成为后世制香、品香的最高精神指南。
写下《香谱》及《香后谱》的南宋人曾慥,对香方的配伍颇有研究,首次提出合香时应以中医药方的“君臣佐使”和“七情合和”原则,对各种香料进行配比。“君臣佐使”本是中药的组方原则。这种组方原则最早见于先秦时期的《内经》:“主药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在配制香丸过程中,一般来说,君药(主香)奠定香丸的基础香气,占比最大,约占60%;臣药(辅香)补足香气层次,占比次之,约占30%;佐使药(调和)起平衡香气的作用,占比最小,约10%。这样的香丸以气味为引,以性味为理,“通于鼻,入于肺,达于心”,将香料的自然之气融入人体的气机调和之中。香,不再只是嗅觉的愉悦,更是身心的安顿。
宋末元初,香丸制作已经非常成熟。《陈氏香谱》记载了上百种香丸配方,从清心悦神的“雪梅香”,到辟秽除瘴的“苍术香”,几乎覆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当时,香丸的用法也很多,根据配料不同,从熏烧到隔火慢焙,从佩戴到口服,不一而足。但最常用的,还是熏烧。
同时期的《武林旧事》里也写道:汴京百姓,端午时节用百索、艾草花等香药及香丸驱疫。街头还有专业的“香婆”挎着小香炉,走街串巷,为闺阁女子送上刚制成的“香体丸”“香口丸”。这些香丸用花瓣、蜂蜜、香料调和,既能美容,又能让身上带着淡淡香气。
北宋书法家黄庭坚的《制婴香方帖》简述了制作婴香丸的配料和过程。
南宋李嵩所绘《听阮图》中,右侧侍女正在向香炉中添香丸。
集齐四季花雪的“冷香丸”
明清时期,香丸文化“集前世之大成”。明代周嘉胄的《香乘》汇集历代香学精粹,其中记载的“龙涎香丸”与“冷凝法”等技艺,标志着合香工艺已臻化境。“龙涎香丸”需以抹香鲸分泌物为主料,配伍沉香、麝香等名贵香料,经和料、捣杵、搓丸、阴干等十余道工序制成,香气幽远如海,是明代宫廷的顶级香品。
清代,曹雪芹在《红楼梦》里为薛宝钗设计的“冷香丸”,不仅体现了当时制作香丸的精致,更是将香丸升华为文学意象。宝钗生来带着“一股热毒”,和尚给了个“冷香丸”的药方:用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夏天开的白荷花蕊、秋天的白芙蓉蕊、冬天的白梅花蕊各十二两,于次年春分晒干,合末药一齐研磨;再用“雨水这日的雨水”、白露的露水、霜降的霜、小雪的雪各十二钱,加蜂蜜、白糖,制成香丸,“盛在旧磁坛内,埋在花根底下”。这配方不仅暗合宝钗“冷情守拙”的性格,更将香丸从生活实物升华为“雅致生活”的象征:连吃药都如此讲究,可见当时富贵人家的精细与品位。
香丸还随商旅与使节漂洋过海,成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名片”。日本香道中的“炼香”技艺,便可追溯至明清合香工艺。
民国伊始,宫廷香方随着御医、匠人流散民间。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后,进口化学香精如玫瑰精、檀香精开始进入中国市场。这些香精成本低、香气稳定,给依赖天然香料的传统合香带来巨大冲击。香丸一度没落,只在江南老药铺、闽粤香铺里勉强存续。
这些年,随着“新中式养生”的兴起,人们又开始研究古籍里的香方,用蜡梅、桂花、薄荷自制香丸;手作品牌推出“节气香丸”,春分用桃花、端午用艾草、中秋用桂花;连中医馆都推出“定制香丸”,根据病人的体质,像开药方一样调配对症的香丸,比如有用于安神的、祛湿的、理气的……一丸藏岁月,一香见人心。冬日里,陪伴左右的香丸,不只带来草木辛香,更有历史的余韵。
可以盛放香丸的清代珐琅香具。
香丸经典
中国古代四大香丸
香丸,始于汉,兴于唐,盛于宋,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香文化的瑰宝。2000多年来留下了不少经典香丸配方,至今仍滋养着爱香人。
一、汉建宁宫中香:宫廷香方的古老源头
汉建宁宫中香是有明确配方传世的最早宫廷香丸之一。它是东汉灵帝建宁年间(公元168年至172年)的宫廷御用香丸,堪称宫廷合香的“活化石”。其配方包含黄熟香、附子、丁香、藿香等,用料尽显汉代合香初期的古朴与考究。
二、寿阳公主梅花香:传奇色彩的美容佳话
此香方与南朝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的著名典故紧密相连。相传寿阳公主卧于殿檐下,梅花落于额上,成五出之花,拂之不去,遂创“梅花妆”。此香方或是后人附会其名而制,但赋予了香丸以美容养颜、增添韵致的文化内涵。
三、唐开元宫中香:盛唐气象的芬芳印记
唐开元宫中香是盛唐宫廷华贵富丽的嗅觉代表,体现了大唐包容并蓄的文化气象。“开元”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代表着大唐的鼎盛时期。这款香丸以沉香、檀香、麝香等为主料,配伍苏合香、甲香等,香气富丽堂皇,层次复杂,极具穿透力和持久性。
四、韩魏公浓梅香:文人风骨的暗香疏影
韩魏公浓梅香是宋代文人香中的绝世逸品,也是以香气模拟梅韵的典范之作。此香为北宋名臣韩琦(封魏国公)所创,故得名。它虽不含任何梅花成分,却通过沉香、丁香、郁金香等香料的巧妙配伍,在熏烧时能呈现出酷似梅花的清冷香气。苏东坡曾经复刻此香,黄庭坚还为其更名为“返魂梅”。
现代人制作的各式香丸。
本版供图:视觉中国
上一篇:冬修水利,“嘉”速正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