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岭青绿 点废成金
创始人
2025-11-26 07:05:15
协同处置厂内,工作人员隔窗抓取储坑内的原生生活垃圾。 陈欢欢 摄

红庙岭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全貌 (受访者供图)

核心提示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大力实施城市更新,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红庙岭的今昔蝶变,既是福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亦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内涵式发展的生动缩影。

昔日“垃圾山”,今日生态产业园。经过30多年跨越式发展,红庙岭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园区每天“吞进”福州中心城区400多万人口产生的4500吨生活垃圾,产出213.7万千瓦时可上网电量、25.5吨生物柴油、33万块环保透水砖、50吨园林绿化有机肥。

近年来,红庙岭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获评第八批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2023年中国人居环境奖、2023年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基地、中国环境卫生行业低碳(零碳)环境产业园区试点单位,入选联合国人居署评选的《中国智慧减废城市优秀案例》。

日前,记者深入红庙岭腹地,探寻园区“吃干榨净”“点废成金”的实践路径与循环之道。

吃废吐金,环环相扣

“只要进了红庙岭,最后连‘渣’都能产生经济价值”

从地貌上看,福州中心城区是一个盆地,四周被鼓山、旗山、五虎山、莲花峰环抱。红庙岭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位于北郊莲花峰的北部,海拔500多米,距离市区17公里。

上午10点左右,一车厨余垃圾沿着蜿蜒山路,运抵红庙岭的厨余垃圾处理厂。在预处理车间的卸货区,工人按下按钮,闸门自动打开,清运车里的厨余垃圾自动完成卸货。5吨的厨余垃圾很快在储坑内堆成一座小山。

紧接着,这些垃圾将经历“预处理+干式厌氧发酵+沼气发电+沼渣堆肥”一套全自动化“变身”流程。“第一步预处理很关键,经过破碎、筛分、磁选、硬物质分选等环节,厨余垃圾中的有机质、金属、杂质以及不可降解物质就会被各自分离,提升后续资源化利用率及处理效率。”负责厨余垃圾处理项目运营的福州首创海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卢川鑫介绍。

被筛选出来的蔬菜、水果等有机质被传送带送至厌氧罐,经过22天的高温厌氧发酵后,完成绿色“变身”,转化为沼气、沼渣和沼液。沼气经生物脱硫和脱水后再发电,进入千家万户;沼渣经两级脱水后实现固液分离,再经15天好氧发酵用作堆肥,滋养园林草木;沼液经过多轮处理后变成再生水,冲洗园区道路。

仅一窗之隔,记者在预处理车间看到预处理整个流程,却丝毫闻不到臭气。“我们采用设备定点臭气收集与车间区域换风的臭气收集模式,将厨余垃圾处理过程中的臭气集中输送至臭气处理系统除臭,达标后排入大气中。”卢川鑫自豪地说,臭气难题在红庙岭几乎不存在。

入园时是剩菜剩饭,出园后“变身”电能肥料。除了厨余垃圾,生活垃圾中的餐厨垃圾(产自饭店、食堂等餐饮业的残羹剩饭)、医疗废弃物、大件垃圾等均在园区找到各自的“家”,经过先进工艺处理后“变废为宝”。例如,每天有250吨餐厨垃圾和25吨废弃油脂进入餐厨处置厂,处理后可提炼出约12吨生物柴油,主要出口欧洲国家。“通过对餐厨垃圾的集中处理,每年能防止2.1万吨地沟油回流餐桌,保障国人的食品安全。”红庙岭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主任郑炎斌说。

垃圾中的“有用”物质经过层层处理后实现了资源化利用,那么剩下的“无用”废弃物怎么办?“只要进了红庙岭,最后连‘渣’都能产生经济价值。”郑炎斌笑称,立马领着记者去协同处置厂一探究竟。

除了常规焚烧处理生活垃圾中的其他垃圾外,协同处置厂还可以处理厨余厂、餐厨厂的沼渣,渗滤液的污泥,大件园林厂的木屑、皮革等无法在本工艺环节中处理的废弃物。“每天有1000多车生活垃圾上山,园区负责‘日产日清’,我们厂兜底处理,不对大气、水、土造成污染,同时还能产出电能、建材,回归生活。”福州沪榕海环再生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余涛说,能够协同处置多种类固废并循环利用,这在全国尚属首创。

走出协同处置厂,余涛指向蓝天下的绿色烟囱说:“看,没有烟的烟囱。”得益于更完善的处理工艺和技术,处置厂焚烧后的烟气实现了“近零”排放,排放标准远优于国际标准。

记者从红庙岭高处远眺,一个巨大的现代化产业园区在眼前铺展。垃圾焚烧发电厂一、二、三期,协同处置,危废,餐厨,厨余,大件,炉渣,飞灰,渗滤液,填埋气体发电厂,共12个处理设施,各司其职又协同合作,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废弃物处理循环体系。园区每年发电约7.8亿千瓦时,可供晋安区80万居民一年的生活用电,同时折合节约标准煤约2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50万吨。

3年时间上马22个项目

福州在全国46个垃圾分类重点城市中率先实现城市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把时间拉回到30多年前,“垃圾围城”成了福州高速发展路上的“绊脚石”。“垃圾该往哪里倒”“这里垃圾谁来管”“这里的脏臭要解决”……市民急需解决城市垃圾问题。1992年,福州市日产生活垃圾约800吨,市区仅有的鳌峰洲和七公里猴仔两个垃圾堆放场渐趋饱和。

怎么办?彼时1.1万余亩的红庙岭莲花峰牛洞谷地进入城市决策者的视野。一个足可容纳福州今后几十年生活垃圾的跨世纪造福工程由此诞生。

1995年,红庙岭填埋场一期建成投用,解决了生活垃圾“去哪里”的问题;2007年,垃圾焚烧发电厂一期建成,福州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由单一填埋转变为综合处理;2017年初以来,餐厨、厨余、危废、协同处置、飞灰、渗滤液等22个处理和提升项目集中上马,福州城市生活垃圾在园区实现“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分类化”一站式处理。

2020年底,红庙岭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基本建成,一举成为全国循环经济产业园示范标杆园区。福州在全国46个垃圾分类重点城市中率先实现城市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红庙岭发展的30年,正是福州城市崛起的30年。红庙岭的变化也见证了福州城市文明进步的步伐。

2017年是极为关键的一年。郑炎斌回忆,这一年,他从负责福州内河治理岗位调任红庙岭负责人不久,就肩负起“到2020年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无害化处理100%”的重任。虽然时间紧迫,但从内河治理中积累了丰富经验的郑炎斌丝毫不慌,他明白——“一个好的规划”对实现宏伟蓝图至关重要。

“当时刚到任没几天的福州市委领导来红庙岭调研。我们拿出规划时,他都不敢相信2020年能实现目标。”郑炎斌的语气中仍透露出当年的自信。

好规划从何而来?郑炎斌告诉记者,当时对标全国先进企业,按照“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标准设计规划,仅花3年时间高质量、高标准建成红庙岭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成为当时全国门类齐全、环境优美、人才集中、面积最大的垃圾综合处理园区。

“一口气上马22个项目,投入50多亿元。”郑炎斌说,红庙岭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还是全国少有的“园区内闭环处理、循环利用垃圾”的产业园模式。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曾号召全国环卫行业“北学朝阳,南学红庙岭”。

一转眼5年过去,当年的“全国示范标杆”又焕新颜。一片曾经被垃圾覆盖的土地,已变成生机勃勃的绿色海洋。“来来来,最佳观景点在这。”顺着工作人员手指的方向,开阔起伏的草场远处,4个垃圾焚烧发电厂环列眼前。“别看这底下是腐化的垃圾,上面一年四季花开不断。”正在一旁浇灌绿化带的工作人员说。

记者乘兴沿着一旁曲折的步道一路欣赏景致。虽是深秋,但这里的蜡梅开得正艳。走累了,在亭中休憩,微风拂面,空气清新,偶尔还有一两声鸟鸣。

过去福州市民避而远之的“垃圾山”,现在不断有参观、学习者从全国各地赶来。于2022年4月开放的红庙岭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展示馆,成为全国首批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场馆,一直为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讲好福州市垃圾分类及资源化处理故事、全国生态园建设提供“福州智慧”。

从低碳(零碳)到“负碳”

“十五五”时期将一手抓碳排放,一手抓数字化

循环经济模式的本质是在生态系统、生产过程和经济增长之间,通过无污染、无生态破坏的技术工艺流程达到良性循环。

在红庙岭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垃圾入园即完成“小中大”三个循环体系,达到100%资源化利用。以厨余垃圾为例,垃圾先在园区单个项目——厨余垃圾处理厂内部完成“预处理—干式厌氧发酵—沼气发电—沼渣堆肥—沼液处理”的“小”循环;沼液在厨余垃圾厂经二次处理后再进入渗滤液处理厂综合处理,变成园区绿化、道路清洗用水,实现园区各项目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中”循环;厨余垃圾和其他生活垃圾中的废弃物系统集中处理,变成电、绿化基肥、生物柴油等资源,再回到生产生活中,完成“大”循环。

观一隅而知全貌。当前,福州建立完整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置闭环体系,不仅后端处置实现了三大循环,而且整个分类工作实现了闭环体系。

要实现整个城市垃圾分类的闭环并非易事。“2019年5月,我们在全国首推‘三端四定’工作模式,前中后端权责明确、分工清晰,实现垃圾分得清、收得齐、运得走、处得好。”福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二级调研员林长盛说。

具体而言,前端分类——定时投放、定点收集、定人监督、定位监控,推进源头分类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治理转变;中端收运——定好企业、定好车辆、定好时限、定好点位,推动垃圾收运从“零散式”迈向“规范化”“高效化”;后端处置——定点查验、定厂处置、定准流程、定责监管,实现垃圾处理从“填埋处置”到“填埋+焚烧综合处置”再到“分类资源化处置”的跨越。

目前,福州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100%,回收利用率达48%以上,垃圾处理的资源化利用率达98%以上,无害化处理率100%。

尽管红庙岭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已是同行业“全国一流”,但在郑炎斌看来,园区发展一步都不敢停歇,只能铆足劲冲刺。一场朝着“零碳智慧园区”的进阶演变正在悄然进行。

不久前,《福州市红庙岭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低碳(零碳)智慧园区创建方案》正式通过专家评审。

园区还有多少碳排放需要降下来?“经过摸底测算,分拣出园区内被污染的塑料等低值可回收物,可减少碳排放约7万吨。”郑炎斌说,明年低值可回收物智能分拣中心将建成投产,将推动红庙岭朝着“零碳”目标迈出一大步。同时,将利用最新工艺对4个垃圾焚烧厂产生的飞灰进行资源化利用,制成环保砖;开挖筛分于2020年封场覆盖的二期填埋场填埋垃圾,以新工艺加速积存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利用,节约园区土地库容……

关于“十五五”工作规划,郑炎斌表示,将一手抓碳排放,一手抓数字化,届时,数字红庙岭精细化监管平台二期的“能碳监管中心”建成,将为零碳园区插上智慧之翅,所有碳排放、能源消费数据实现实时监测,一脑统管。

“预计再过3年,园区将实现‘负碳’目标。”郑炎斌信心满满地说,这个预期比“十五五”收官还将提早两年。

暮色四合,红庙岭上吹过的风,带来的是对城市未来的全新想象。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和元生物涨2.10%,成交额5... 11月26日,和元生物盘中上涨2.10%,截至09:38,报7.28元/股,成交538.51万元,换...
招商中证全指医疗器械ETF(1... 数据显示,11月25日,招商中证全指医疗器械ETF(159898)遭净赎回110.65万元,位居当日...
津药药业涨2.07%,成交额9... 11月26日,津药药业盘中上涨2.07%,截至09:39,报4.43元/股,成交953.62万元,换...
盛科通信股价涨5.33%,先锋... 11月26日,盛科通信涨5.33%,截至发稿,报132.50元/股,成交1.05亿元,换手率0.40...
戴尔三季度营收不及预期但AI订... 作为AI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风向标,戴尔三季度的财报呈现出典型的"旧业务承压、新业务狂奔"特征。 周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