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软实力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
创始人
2025-11-26 06:26:52

转自:贵州日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章龙

“十四五”时期,贵州大力实施“四大文化工程”,不断探索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发展的新路径,奋力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地,加快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我省如何让文化软实力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近日,本报记者专访贵州民族大学副校长董强,请他为读者解读和展望。

记者:近年来,贵州在推动红色文化、民族文化资源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走出了一条怎样的特色路径?

董强:近年来,贵州在奋力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地过程中,围绕红色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及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形成了独具贵州特色的实践路径。

红色文化方面,深入挖掘以遵义会议精神为代表的红色资源,如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运用声、光、数字等技术打造全域行浸式数字体验,让红色文化转化为可感知、能参与的精神滋养载体,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内生动力。

民族文化方面,立足“文化千岛”优势,强化保护传承,如黔东南依托国家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梳理保护5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15个中国传统村落,建设传承基地与展示馆,培育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推动创新转化,将苗族蜡染、侗族歌舞、屯堡地戏等元素融入现代创作,如改编花灯戏《红梅赞》等优秀文艺作品,运用VR、裸眼3D等数字技术开发非遗体验馆、民族文化纪录片与动漫产品,通过“村超”“村BA”、苗年侗年等活动,将民俗、赛事转化为旅游产品,实现民族文化从传统形态向可体验、能消费的现代业态升级。

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施高质量文化惠民工程,建好用好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持续办好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村晚”等活动,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创新服务模式,如推广“点单式”“预约式”服务,利用“理论宣传二人讲”“苗侗双语宣讲”等接地气的方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普及,通过“文明在行动·满意在贵州”活动和“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切实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记者:“十四五”开局之年,我省提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目标,在实践中坚持“四个共同”,打造“六个典范”,强化“四个保障”。请您谈谈具体怎样落实?

董强:贵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围绕“六个典范”推进模范省建设,结合多民族聚居、历史文化厚重、地处西部的实际探索出了一条具有贵州特色的实践路径。

思想教育层面,贵州深挖历史文化与民族文化,将各族群众共同开发热土、创造生产生活与文化、培育精神的实践及交往交流交融故事融入教育,构建饱含本土元素的思想教育理论体系,营造热烈持久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氛围。

经济发展维度,围绕高质量发展需求,完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做大民族特色产业、提升“贵系列”品牌质量,深化东西部协作,借鉴沿海经验,以绿色发展理念拓宽经济发展路径,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与民族地区“四化”建设,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夯实物质支撑。

民族团结实践中,依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格局与数千年交融积淀,借“村BA”“村超”“村马”“村T”等载体深化创建,结合交通优势、民族文化与山水风光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以旅游互动维护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文化繁荣发展,充分发挥文化优势,推进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顶层设计与路径探索突出文化特色,为模范省建设贡献文化智慧。

社会结构优化上,聚焦多民族居住特点,构建互嵌式社区的理论基础与管理制度,出台配套政策,统筹城乡规划与公共服务配置,实现各族群众空间共聚、文化共享、经济共融、社会共治、心理共识。

治理保障方面,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动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升群众国家与法治意识,完善相关法律体系、提升民族工作部门治理能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建设提供法律依据与治理支撑,全方位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地生根。

记者: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提出,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多彩贵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立足“十五五”新起点,您认为如何利用好文化资源优势来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董强: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明确了奋力实现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文明贵州新风采的目标。我们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推动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与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一要赓续历史文脉,围绕贵州“四大文化工程”,沿保护、阐发、创新、运用路径创作优秀文化作品,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文化繁荣筑牢精神根基;二要深化民族团结,以中华文化认同为核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延续18个世居民族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共同文化记忆,奏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建设的团结乐章,为发展凝聚合力;三要实现精神富有,扎实推进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深化“五大文明创建”,将文明新风融入传统艺术,以精神文明提升为发展注入精神动力;四要推动文化赋能,立足本土文化优势谋划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升级文化产业链,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探索“非遗+品牌”“非遗+景区”“非遗+研学”等模式,促进文旅深度融合,让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西藏药监局强化化妆品监管,抽检... 本网拉萨11月25日讯(记者 文凤)11月25日,记者从2025年自治区药品安全及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投资者提问:请问10月31日的... 投资者提问:请问10月31日的股东人数多少,谢谢董秘回答(中晶科技SZ003026):您好!上市公司...
地铁早高峰上演13分钟生死急救... 近日北京早高峰的地铁车厢一名乘客突然倒地失去意识地铁工作人员和热心乘客用13分钟生死急救成功救助晕倒...
阳谷华泰:收购波米科技问询函超... 投资者提问:董秘你好:贵司收购波米科技的问询函申请延期30天,目前早已超出了规定的回复期限,贵司是否...
富邦科技:有望成乌克兰重建概念... 投资者提问:乌克兰重建作为万亿美元级别的题材,富邦科技作为充分受益于乌克兰重建的预期差公司,随着俄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