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沈阳日报)
转自:沈阳日报
“以前总觉得省市专家离我们远,现在好了,在‘家门口’的党校就能听到他们的课,课程内容还特别接地气,政策能听懂、技术能上手,像是为我们量身定制的,真是太解渴了!”刚刚结束培训的新民市红旗乡农民党员苏文东,兴奋地分享着学习感受。如今在新民,像这样便捷、精准、高效的党员教育培训,正依托高效运转的基层党校体系,惠及广大基层党员干部。
2年来,新民市举办
“振兴大讲堂”21期
各类培训班372期
培训规模超过3万人次
“1+7+29+N”县域“校共体”
以市委党校为龙头
新建7所直属分校
改建提升29所乡镇(街道)基层党校
辐射带动建成
N个特色教学点
创新模式
织密培训“一张网”
针对基层党员数量多、分布广的实际,如何实现党员教育培训全覆盖?新民市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在党校阵地建设上精准落子。以市委党校为龙头,新建7所直属分校,改建提升29所乡镇(街道)基层党校,辐射带动建成N个特色教学点,形成了“1+7+29+N”的县域“校共体”,把学习课堂开到党员“家门口”,办到群众“心坎上”。
这套体系如何运转?新民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市县域“校共体”分工明确、各有侧重。7所直属分校重点锤炼基层党组织书记、党务干部和致富带头人等“领头雁”,增强乡村振兴本领。遍布各乡镇街的29所基层党校承担广大农民党员的常态化基础培训,夯实理论基础。精心培育的秋实农科、北药种植基地、酸菜产业园等18个特色教学点,成为最受欢迎的“实践练兵场”,让党员干部在现场教学中提升本领。
资源下沉
基层党校“转”起来
建好用好是基础,真正提高基层党校持久办学生命力是关键。新民市精准施策,推动干部下沉、资金下投、资源下移,为基层党校持续高质量办学提供有力保证。
在组织保障上,新民市委组织部和党校班子成员“下沉”兼任党校直属分校名誉校长,乡镇(街道)党(工)委副书记“主抓”担任基层党校校长,层层压实责任,让办学的“主心骨”更强。在经费保障上,创新“基层筹措一点、社会捐助一点、党费补贴一点、财政保障一点”的投入机制,破解资金难题,目前已筹措700余万元。同时联动企业、职校合作办班,发展“能量”更足。在制度保障上,一套涵盖硬件、教学、课程到考核的标准化体系,为基层党校立起了清晰的“指挥棒”,确保运行有章可循、靶心不散,推动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分类施教
育强乡村振兴“主力军”
培训资源用得好,关键在精准。新民市采取“上下结合”方式精准制定培训计划,实现分级分类“滴灌”教学,建强乡村振兴骨干队伍。
“基本培训”确保全覆盖。依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将党员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确保理论学习不断线、组织生活不断档。“分类培训”突出精准性。针对不同群体需求,党的理论必修课由新民市委党校统一派送,产业培育、农业技术、职业技能、基层治理等应用课程由基层自选或党校提供。农民党员“大班型”集中培训,主要利用冬、夏农闲季节组织开展。“示范培训”强引领。一支由劳动模范、优秀村党组织书记、致富能手、网红达人等150人组成的“乡村振兴讲师团”活跃在基层一线。“听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周继红大姐讲她怎么带领村民致富,特别受鼓舞,路子一下就清晰了!”一位“80后”村支书在听完讲师团的分享后信心倍增。
两年来,新民市举办“振兴大讲堂”21期、各类培训班372期,培训规模超过3万人次……这一连串数字,正是以基层党校“小切口”做实党员培训“大文章”的生动注脚,一批批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基层党员茁壮成长,成为广袤乡村土地上最具活力的“红色细胞”,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不竭动力。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肖春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