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这是我们学生唐佳怡在‘第九届全国高校学生考古论坛’上作的分享报告。”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师丁兴华的语气中难掩自豪,“我们正用最前沿的‘天眼’,去探寻青铜文明的密码。”
在文博专业实验室里,丁兴华指着电脑屏幕上色彩斑斓的遥感图像介绍,湖南省宁乡市黄材盆地的山脉河流被标记为不同的光谱色,这是该校与宁乡炭河里遗址管理处深度合作的成果之一。作为拥有全国首批文物专业博士点和湖南首个文物与博物馆学本科专业的高校,湖南师范大学在合作方面具有优势。
炭河里遗址,如今是一片绿草如茵的土台,现存面积2.3万平方米。20世纪以来,四羊方尊、人面纹方鼎、青铜瓿王等众多青铜器相继在该遗址及附近区域出土。
23级文博专业的本科生张雨,刚刚结束炭河里实习,这段经历让他收获满满。“在炭河里青铜博物馆,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数字化建模。”张雨回忆起当时的场景。
在博物馆安静的一角,他和同学们小心翼翼地将提梁卣和铜铙的复制品放置在工作台上,从不同角度拍摄了上百张高清照片。随后,这些图片被导入专业软件,无数个数据点开始汇聚、连接,一个立体的、可360度旋转的青铜器三维模型便在电脑屏幕上“生长”出来。张雨说:“感觉自己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三千年的对话,这让我真正理解了‘让文物活起来’的含义。”
由唐佳怡、张雨、李欣宇、娄思米、陈冉、廖汀岚组成的学生团队正在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将青铜器背景知识和精美的纹饰植入AR眼镜。“想象一下,游客戴上AR眼镜,站在一件青铜器前,眼前不再是冰冷的展柜,”丁兴华比画着描绘相应场景,“通过AR眼镜,看到这件器物的纹饰‘活’了起来,甚至可以看到内部构造并进行虚拟拆解。我们还可以叠加动画,演示它当年是如何被使用的。”
目前,学生团队已经产出了产品原型,并设计出了一套商业模式,形成了从内容制作、硬件适配到市场推广的商业闭环。
同样充满创意的还有《炭河里遗址科普漫画》。24级文博专业本科生周凌云、唐子豪用生动有趣的笔触,将炭河里的历史故事、青铜知识娓娓道来,这部作品成功入选2025年度湖南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炭河里作为我们的实践基地,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湖南师范大学文博专业系主任朱棒说,学生通过实地调研、三维扫描、成分检测,不仅专业技能得到了提升,更重要的是,他们对炭河里和文博事业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这种情感联结,为他们将来的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是一场双向奔赴的合作:湖南师范大学发挥学科智库平台和创意设计优势,炭河里遗址管理处则授权其使用文化艺术资源,共同开发文创产品,推动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同时,湖南师范大学的专家团队还为炭河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工作人员提供专题培训,提升队伍的专业素养,而遗址公园则为湖南师大学子提供源源不断的实习见习岗位,共同培养实用型人才。
(本报记者 禹爱华 龙军 本报通讯员 肖玉泉)
下一篇:对劣迹网红复出不能宽容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