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以系统思维推进成都都市圈建设 实现同城化高质量发展
□廖祖君 张霞
中心城市是现代化进程中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极核,都市圈则是其辐射带动的必然结果与区域功能组织的高级形态。2025年11月,四川省委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推进成都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治理”“高质量建设成都都市圈”的战略要求。站在新发展起点,要以系统思维构建同城化共同体,强化成都极核引领力、都市圈辐射力、区域协同力,才能为四川在新发展格局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书写成都与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新篇章。这不仅是成都都市圈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服务国家战略、牵引全省“五区共兴”进程的重大责任。
强化极核引领
筑牢都市圈发展的“发动机”
建强同城化共同体,首要任务是让成都这个“极核”更强、更优、更具引领力,这决定都市圈的辐射半径和带动强度,关系着“五区共兴”的战略全局。
要在产业能级提升上发力,推动产业迈向高端,通过构建“研发在成都、转化在周边”“头部在成都、配套在都市圈”的产业协作模式,形成梯度布局、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当前,成都正聚焦智能终端、无人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打造爆款产品,而德眉资在轨道交通、绿色食品、医疗器械等产业上各具优势,共建9条重点产业链,逐渐形成“世界级产业集群”雏形。
要在创新能级提升上发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高水平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要高标准建设中试平台,聚焦优势产业集群,布局建设覆盖概念验证、工艺验证、小批量试生产等全链条的专业化中试基地和共享产线。创新中试服务机制,大力发展面向中试阶段的科技金融服务,完善中试人才培养与激励体系,构建开放、高效、稳定的中试生态系统。
要在枢纽能级提升上发力,持续强化国际航空枢纽、国际铁路港和国际性通信枢纽功能,加快建设“两场一体”运营体系,拓展“蓉欧+”国际班列网络,织密国际航线网,建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同时,还要共建共享高能级开放平台,推动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片区与都市圈协同开放,打造制度型开放高地,带动区域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
要在城市品质提升上发力,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持续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提升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一个拥有高品质生活环境、高效能城市治理、独特文化魅力的成都,才能不断增强对高端人才、优秀企业等先进要素的吸引力、凝聚力,从而为共同体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活力。
深化圈内融合
构建都市圈格局的“联通网”与“协作环”
都市圈不是简单的物理空间叠加,而是通过基础设施、产业、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一体化发展,在圈内形成有机生命体。建强同城化共同体,关键在于破除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实现从“你是你、我是我”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转变。
以交通同城为先导,构建“一小时通勤圈”。要持续加密成都与德阳、眉山、资阳及周边区域的城际轨道交通和高速路网,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实现公交化运营。重点推进市域铁路S线等项目建设,打通“断头路”,拓宽“瓶颈路”,形成高效便捷、无缝衔接的现代交通网络,为人员往来、商务流通、跨城居住提供坚实支撑。
以产业协作为根本,构建优势互补的“产业生态圈”。要鼓励成都龙头企业通过产业链延伸、设立分支机构、共建产业园区等方式,带动都市圈内城市融入其产业生态。支持都市圈内城市主动对接成都产业规划,发展配套产业和特色产业,共同打造具有全国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如共建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带、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带、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等,使产业协作从“点状”合作向“带状”集聚发展。
以服务共享为基础,构建优质均衡的“生活圈”。要稳步推进都市圈内教育、医疗、社保、户籍等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探索电子民生档案互认、医院检验结果互认、养老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等。鼓励成都优质教育、医疗资源以集团化办学、办医,设立分院等方式向周边延伸。推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跨市通办,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通过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切实提升都市圈内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增强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以生态共保为底线,构建联防联控的“绿色圈”。要建立健全都市圈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共同开展跨界流域治理,联合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共建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都市圈。
赋能区域协同
放大都市圈对“五区共兴”的“辐射效应”
建强都市圈共同体,不仅在于自身发展,更在于其作为全省“主干”的责任担当,在于有效辐射带动成都平原经济区,进而实现“五区共兴”的宏伟蓝图。
强化通道辐射,拓展发展腹地。依托成都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推动出川大通道向省内其他经济区延伸,将“极核”的开放优势转化为各区域共享的通道优势。通过“蓉欧+”模式,将国际班列服务覆盖至川南、川东北等地的特色产品出口。还可以通过空铁联运,助力攀西地区的鲜活农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快速通达全国全球。
强化产业辐射,延伸产业链条。可以通过“飞地经济”、共建产业合作园区等方式,将成熟的管理经验、技术标准、市场渠道向其他区域扩散。支持“五区”企业将研发、销售等环节落户成都,利用极核功能提升能级,最终形成“极核引领、圈层支撑、区域协同”的产业联动发展新格局。
强化功能辐射,共享平台服务。推动成都的金融、科创、信息、会展等高端服务功能向全省开放共享。打造面向全省的金融服务平台,支持各市(州)企业融资。开放成都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设备,服务全省科技创新。联合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展会论坛,共同推介“四川造”“四川游”。
建强以成都为极核引领,以成都都市圈带动辐射同城化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以改革精神破解协同难题,以民生导向检验发展成效,让成都都市圈成为全国都市圈建设的“标杆”,让“五区共兴”的蓝图在巴蜀大地变为现实。
(作者:廖祖君,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霞,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下一篇:东风渠总干渠恢复通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