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本报讯 11月25日,记者从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息烽县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专场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十四五”以来,息烽县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紧扣“一区两地”发展定位,深入推进“强县城”行动,奋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取得新突破。“十四五”期间,全县GDP总量实现跨越式增长,年均增速达7%以上,高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人均GDP从2020年的75995元提升到2024年的94843元,位居全省前列;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6.1%和8%,均居全市首位,呈现出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同步跃升的良好态势。
经济发展质量更优、动能更强。五年来,息烽县聚力转型升级,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三五”末的14.7:32.8:52.4调整为2024年的13.4:36.6:50,二产占比提升3.8个百分点,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工业“挑大梁”地位愈加凸显。息烽县坚持大抓产业、主攻工业,实现磷氟化工主导产业“从初级到精深”、健康医药(化学药)特色产业“从弱小到集群”、电池材料耦合产业“从单一到延链”、印染纺织承接产业“从空白到破零”四个突破。2023年,规上工业总产值实现百亿级跨越,今年有望突破150亿元大关,规上工业增加值提前实现总量翻番,年均增长15.6%,增加值居省市前列,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70%。其中,息烽经开区充分发挥主战场、主阵地、主力军作用,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并以全省最高分被认定为D级低风险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县的比重稳定在85%以上。
农业“压舱石”作用愈加稳固。息烽县坚决扛牢粮食安全责任,严格守住37.72万亩耕地保护红线,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2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7万吨以上,新建高标准农田3.4万亩。大力发展肉鸡、生态渔业和精品水果等农业产业,已成为全省肉鸡产业生产大县、全省设施渔业发展重点县、全市最大鲜果葡萄采摘基地。农业经营主体总量超4300家,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9家,新增“三品一标”认证25个。2024年,一产实现增加值30亿元,达历史新高。
“爽爽贵阳·红色息烽”品牌愈加响亮。息烽县深挖红色资源,提质升级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展陈,建成投用市委党校息烽现场教学基地,打造4条红色研学精品旅游路线,年接待红色教育及研学团队超3600批次。息烽“氡泉”康养持续升温,四大温泉景区年接待游客超90万人次,南山天沐温泉获评“金汤级温泉度假地”。农文体旅融合持续出彩,西望山全国滑翔伞邀请赛和越野跑挑战赛影响力不断增强,又见·南山、又见·乌江特色民宿火爆出圈,获“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2023健康中国·康养旅游百强县”等称号,预计今年接待游客超8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85亿元,较“十三五”末提升80%。
城乡融合步伐更快、面貌更新。五年来,息烽县聚力协调发展,城乡融合步伐更快、面貌更新。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有效促进城乡深度融合、双向赋能、共同繁荣,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在发展空间全面拓展方面,息烽县着力构建“一轴两心四组团”城市格局,擘画“南移西拓北连”发展蓝图,县城建成区面积从8平方公里拓展至12.5平方公里。同城大道息烽段贯通,形成“一轴一环”城市“大骨架”。贵金高速建成通车,打通深度融入贵阳贵安都市圈新通道。
在城市品质全面提升方面,“十四五”以来,息烽县投放使用保障房3700余套,3300余户棚户区完成改造,1.1万户老旧小区焕新,94条背街小巷展新颜,超260公里地下管网全面更新,县城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从19%提升至70%,城区积水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建成城镇生活垃圾分拣中心及乡镇中转站11座、垃圾分类收集点1350个。
在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方面,“十四五”以来,息烽县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速高于同期农民收入增速。完成全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全国农村宅基地两项试点、全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等重大改革任务。全面消除村集体经营性年收入20万元以下“薄弱村”,“两清两改两治理”与农村“五治”成效显著。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2023年被列入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2024年获批为国家乡村全面振兴工作联系点。
更大力度增进民生福祉。五年来,息烽县聚力民心所向,紧盯“三大抓手”,纵深推进县城“一圈两场三改”和农村“五治”,坚持每年实施好一批为民办实事项目。“十四五”期间,累计实施民生项目190余个,投入资金超33亿元,让老百姓的幸福感在家门口提档升级。紧盯“岗位、学位、床位、车位供给”,“十四五”期间,全县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2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5万人次,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新建、改扩建幼儿园和中小学8所,新增学位5370个;建成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两个,县中医院成功创建三级医院;新增停车位5800余个,群众的停车需求进一步得到满足。紧盯“五类人群”,大力发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建强托育综合服务中心、社区和农村托育机构,扩大幼儿入托覆盖面,着力解决好低收入群体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确保社会大局持续稳定。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易颖)
(《息烽县“十四五”以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