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工人日报)
本报讯(记者苏墨)日前,记者从文化和旅游部获悉,“十四五”时期,我国非遗保护成果突出,非遗保护传承队伍更加壮大。深入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支持百余所院校举办研培班。以非遗行政管理部门为主导,以非遗保护中心、非遗馆、非遗保护协会为骨干,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更加完善。全国现有非遗保护机构2397个、从业人员1.7万余人。
“中国非遗传承人研究培训计划”已走过10年,149所院校累计举办1400余期研培班,直接培训非遗传承人5.1万人次;各省区市同步开展研培工作,参与院校超过200所,惠及非遗传承人和从业者超过20万人次,形成了独特的非遗传承创新之路。
“非遗人才培养主要是师徒传承和学校培养相结合。比如帮扶红河职业技术学院建水紫陶产业学院通过校企政深度协同,以‘产教融合’模式培养紫陶高职人才,历年平均就业率91%以上,推动建水紫陶2024年产值突破85亿元。”云南大学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副主任吴白雨告诉记者,该校教学课程体系牢牢把握“双师联动,强化技能,面向产业,解决问题”,打造特色课程,以非遗美育浸润心灵,以非遗传承夯实工匠精神。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遇见非遗”工作室主理人、指导教师孟菲说,在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工作室将非遗保护、劳动教育、美育浸润融为一体,通过非遗缠花、绒花、珐琅彩等十余种传统非遗技艺的学习和训练,创作设计各种非遗文创作品,让学生在得到非遗文化美育熏陶的同时,也支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
据悉,“十四五”时期,我国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25项,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42名,14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通过验收,国家级、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达到27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