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19年,我们终于能好好谈一次了。”
在西咸新区法院的调解室内,一场特殊的离婚调解正在进行。没有激烈的争吵,没有高声的指责,只有手语翻译老师的手指在空中轻盈飞舞,将一段持续了近二十年的无声婚姻故事,静静地呈现在众人面前。
张月与王浩都是聋哑人,二人婚后育有一子,如今已经成年。婚后的甜蜜没有持续太久,性格的冲突让两人的矛盾日益加剧,最终走向长期分居。当张月将离婚起诉材料递交给法院时,这段婚姻已走到了十字路口。
了解到当事人的特殊情况后,承办法官深感责任重大。“残疾人能否平等、充分、有尊严地行使诉讼权利,是检验司法文明成色的试金石。”于是,法院主动向前迈出一步——聘请西安市聋人协会的手语翻译员,选派经验丰富的调解员,为这对特殊夫妻搭建起沟通的桥梁。
“你们当初是怎么走到一起的?”翻译员将调解员的问题通过手语传达给两人。
张月的指尖快速摆动,回忆起往事:“那时候他会给我写纸条,关心我吃饭。”
王浩看到翻译,眼眶泛红,比划着:“儿子小时候,她熬夜哄孩子,手都冻红了。”
调解员曾试图劝和,但经过深入沟通发现,日常的摩擦加上沟通困难,早已将两人的感情消磨殆尽。见面就争吵,分开反而能让彼此解脱。
“财产怎么分?”
“儿子已经成年,尊重他的选择。”
通过翻译员搭建的沟通“桥梁”,这对夫妻终于能够将积压多年的想法慢慢“说”清楚。没有激烈的争执,只有平静的交流和确认。最终,双方在调解协议上签字按印,为这段始于无声的婚姻,画上了一个体面的句号。
聋哑群体的诉求,常常“说不出来”。但司法为民,从不止于庭审之上。西咸新区法院主动靠前服务,以手语翻译为媒,以耐心沟通为桥,让每一个特殊群体都能平等地被法律看见、被司法温柔以待。(文中张月、王浩均为化名)
司法有温度 公平不沉默
我们始终相信
每一份权利都值得守护
每一个声音都应当被倾听
作者:张 弛
编辑:侯宜均
责编:雪 云
审核:姚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