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11月25日,故宫博物院延禧宫的朱红宫墙与恭王府博物馆嘉乐堂的黛瓦飞檐下,同步迎来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由两家文博机构联合主办的“时盛岁新:从‘文化遗产’到‘美好生活’影像志”正式开展,二百余幅精选影像以“互望”视角,在明清两代皇家建筑的实景中,勾勒出文化遗产从“历史遗存”到“生活养分”的活化轨迹。
作为首次以“历史文化遗产地影像联动”为核心的展览,本次双馆共展跳出传统图片陈列的框架,将故宫的“礼制秩序”与恭王府的“生活美学”并置对话。从紫禁城“中轴为序”的庄严格局,到恭王府“移步换景”的园林逸趣,影像不仅定格建筑的形制之美,更通过“影像考古学”的独特视角,揭示古建筑“形变神存”的文化基因。
故宫博物院延禧宫展厅
恭王府博物馆嘉乐堂展厅
勾勒礼制与生活的双重画卷
步入故宫延禧宫或恭王府嘉乐堂,观众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独特的“互望”视角。从两家博物院专职摄影师的数万幅作品中精选而出的二百余幅影像,不再是简单的建筑文献记录,而是被赋予了学术深度与情感温度的视觉叙事。这些作品以“媒介属性”“特殊工艺”“材质应用”为研究基点,构建起一个多维度、跨学科的文化遗产阐释场域。
观众在恭王府博物馆嘉乐堂展厅参观
展览的第一篇章“视觉互望·天地大美”,巧妙利用双馆空间特性,在四季流转、晨昏雨雪的光影变幻中,展现自然力如何重塑建筑的历史肌理。故宫以“中轴为序”的庄严礼制,与恭王府“移步换景”的园林逸趣,在影像的并置中形成微妙对话。一殿之内,半是国之威仪的层层递进,半是家之婉约的幽深婉转,实现了从宏大格局到精微肌理的视觉过渡,生动诠释着“天人合一”的东方智慧。
探寻建筑生命的变与不变
如果说第一篇章是空间的诗学,那么第二篇章“白驹过隙·影像考古”则是对时间深度的勘探。这一部分将影像本身视为探究建筑生命史的考古媒介,通过“古今对照”“古典工艺”与“特殊材质”三大板块,揭示古建在数百年历史中的“形变神存”。
“古今对照”板块中,新旧影像的并置不仅展现建筑被时光“干预”的痕迹,更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从胶片到数码的色彩过渡,构建起“双时态”的观看体验。
尤为动人的是“古典工艺”与“特殊材质”的探索。摄影师运用蓝晒、湿版等古典技法,让图像的斑驳质感与建筑的时光嬗变形成视觉共鸣;将影像转印于方砖、木材等古建修缮材料上,则以或冰凉、或坚实、或粗糙的物理质感,构建起可触摸的“视觉档案”。当观众指尖轻触砖木上的影像,仿佛能感受到那些被封印在材料中的历史记忆正在悄然苏醒。
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从胶片到数码的色彩过渡
将影像转印于方砖、木材等古建修缮材料上
文化遗产的当代转化
展览的第三篇章“人文共筑·古韵新生”,将视角从建筑本体转向人与空间的互动。记录公众在古建中的鲜活瞬间,展现文化遗产如何从昔日的“皇家重地”转变为今天的“公共文化场所”。镜头捕捉的不仅是建筑,更是建筑中的人——在故宫红墙前驻足凝望的游客,在恭王府水榭旁写生的学子,他们的情感与活动,正是古建筑获得当代生命力的源泉。
当庄严的“景物”被赋予生活的“真意”,文化遗产便完成了从“殿堂”到“日常”的转化。
“这些作品不仅是古建筑空间的真实记录,更如同一枚三棱镜,折射出人类与技术、文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展览策展人介绍,此次展览试图通过影像的媒介属性,构建多维度的文化阐释场域。这些照片既有对历史的敬畏,也有对当下的凝视,更有对未来的期许。透过镜头,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建筑的形貌,更是形貌背后流淌的精神长河——从礼制秩序到生活美学,从岁月留痕到古韵新生。
据悉,展览将在故宫延禧宫和恭王府嘉乐堂同步开放至2026年3月31日。当观众在双馆之间穿梭,在影像之中流连,不仅能领略明清皇家建筑的艺术魅力,更能读懂文化遗产活化的中国智慧——那些“会说话的建筑”,正以影像为桥,在当代语境下持续言说,让千年文明在与日常生活的交融中,焕发永续的生命力。
原标题:《影像为媒,双馆共展:故宫与恭王府联袂呈现“时盛岁新”影像志》
栏目主编:江胜信 文字编辑:彭丹 图片来源:除署名外均恭王府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提供
来源:作者:文汇报 李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