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揭阳日报)
侨批作为承载着海外华侨对故土亲人无尽的思念与深情的特殊邮传载体,是连接海外华侨与家乡情感的坚实桥梁。侨批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海外华侨对家国安宁的深切挂念,以及对民族复兴的殷切期望。他们深知,祖国的科技创新与腾飞,对于维护国家利益、提升国际地位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故而始终心系这一领域的每一次突破。
闻祖国原子弹试爆成功,心怀欣喜与期待
1964年10月16日,我国西部传来震撼世界的消息——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中国由此跻身世界核大国之列,成为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这一壮举,不仅是我国提升国防力量的辉煌见证,更是科技创新史上的一座巍峨里程碑。当消息传至海外,海外华侨无不心潮澎湃,为祖国的这一历史性成就感到无比骄傲与自豪,仿佛亲眼见证了民族的崛起与辉煌。
1964年11月22日,一位旅居加拿大、祖籍江门开平的周姓华侨(其真名因字迹模糊而难以辨识),在寄给兄长周煜兴的侨批中,难掩激动之情写道:“最近祖国居然在十月十六日,在新疆的一事成功后,在史书中写下光辉的一页,这一页震荡了整个世界,使世界每一个角落都在议论纷纷。祖国的前途,使生活在祖国大陆上的人民不可忽视。为中国人的一员,是值得自豪。”受限于时代背景,周先生以“新疆之事”隐晦提及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壮举,但那份对祖国强大的自豪与对科学技术的深刻洞察却跃然纸上。他深知,这一事件不仅震撼了全球,更预示着祖国未来的无限可能。
1964年,旅加华侨周先生寄给在家乡开平的哥哥周煜兴的侨批中写道:“最近祖国居然在十月十六日,在新疆的一事成功后,在史书中写下光辉的一页,这一页震荡了整个世界,使世界每一个角落都在议论纷纷。祖国的前途,使生活在祖国大陆上的人民不可忽视。为中国人的一员,是值得自豪。”
在信中,周先生不仅表达了对祖国科技进步的由衷喜悦,更流露出对科学技术的深切关注与期待。他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于国家未来繁荣发展的重要性。这份认知进而激发了他一个强烈的愿望——希望自己的亲人后代能够投身科技行业。他深情地写道:“优秀的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有不可想象的成就。所以我期望,非使洪侄在学习(方面)有兴趣不可。使他长此下去,成为有为的学习习惯,未来的世界是属(于)他的。”这不仅是周先生个人的美好愿景,更是广大海外华侨共同的心声,渴望看到祖国的科技事业蒸蒸日上,年轻一代在科技的海洋中乘风破浪,成就非凡。
闻祖国人造卫星升空,情溢欢欣与自豪
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那片广袤的天地间,中国以“东方红一号”的璀璨升空,向世界宣告了科技力量的崛起,跻身全球自主研制并发射人造卫星的大国之列。此举不仅彰显了国家的科技雄风,也让海外华侨的心随之激荡。
祖籍澄海的陈应昌(1905~1982),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到新加坡谋生,40年代与友人合作创办批局,出任新加坡的信庄(批局)经理,其后又担任金生实业有限公司董事主席,在新加坡颇有信誉。身处异国他乡的岁月,让陈应昌的内心深处常常涌动着一种难以言说的孤寂与疏离感。这份独特的情感体验,反而使他对祖国的热爱愈发深厚,对科技进步的期盼愈发强烈。他衷心希望,祖国能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1970年5月,当祖国成功发射首颗人造卫星的喜讯传来,陈应昌心中的喜悦如潮水般涌动,万分欢欣,立即与妻子以侨批为媒,将这份喜悦与骄傲跨越重洋,传递给他的岳母慈亲陈范瑜。信中字字句句,无不流露出对祖国科技进步的由衷赞叹与深切自豪:“近我政府发射人造卫星,誉美全球,海外侨民,普天同庆。”
“科技之树常青,则民族昌盛;科技之力强盛,则国家兴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科技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飞跃,如同星辰般璀璨,日新月异,不断攀登新的高峰。每当海外华侨听闻祖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新的突破,无不心潮澎湃,自豪感油然而生,映照出他们矢志不渝、心系故土的崇高情怀。如今,那些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深情的侨批,已化作一股不竭的精神力量,激励着年轻一代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投身到祖国的科技创新大潮之中,共同书写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来源:揭阳日报
文字、摄影:黄素龙 蔡幼芳
编辑:付依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