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商报)
北京商报讯(记者 岳品瑜 董晗萱)支付行业发展近况如何?“备付金”这一关键指标可部分显现。11月25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人民银行更新的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0月,非金融机构存款为25543.89亿元,较9月的25461.11亿元上升82.78亿元。
非金融机构存款指标即为支付机构备付金。根据监管要求,自2019年以来,支付机构备付金实现100%交存。
备付金的变动背后一定程度反映了支付机构的交易量情况。从10月数据来看,这是支付机构备付金规模连续第三个月增长。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解释道,核心驱动来自“双11”等大促前置带动电商与本地生活支付量增长,叠加微信、支付宝等头部平台持续深化小程序生态与线下场景渗透,推动商户资金归集效率提升。
“连续三个月回升释放出支付交易活跃度企稳回暖的积极信号。”王蓬博表示。
2025年以来,备付金整体呈现波动增长态势,多集中在2.5万亿元左右。整体来看,全年备付金余额高点主要出现在四季度,此外在一季度中的1月及二季度中的4、5月,也出现了余额明显上涨的情况。这与往年备付金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初,在春节假期等因素加持下,备付金一举突破3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在王蓬博看来,备付金的波动呈现季度性特征,一季度受春节错位及消费复苏节奏影响略有回落,二季度随消费场景修复企稳,三季度起在电商大促、跨境支付回暖及平台生态强化下稳步回升,也说明行业进入存量博弈下的运行新常态。
王蓬博表示,后续在无重大监管政策变动前提下,备付金规模应维持温和上行趋势,年底或逼近2.6万亿元到2.7万亿元区间,但增速将受制于整体支付交易增速放缓与资金留存效率边际递减,很难再现爆发式增长。
不过,出清与洗牌,也是当前支付行业的主要状态。人民银行注销的支付牌照总计达到107张,年内包含11张。这意味着交存备付金的支付机构数量缩减。那么,是否会对备付金整体规模构成影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人民银行年内注销多张支付牌照,主要集中于预付卡类机构,此类机构因备付金集中存管后利息收益锐减、商业模式受限而主动退出,虽减少市场参与者数量,但未显著影响整体备付金规模,因头部机构持续占据主导地位,资金沉淀能力未受冲击。
事实上,无论规模如何波动,备付金集中存管的“红线”始终如一。对于从业机构而言,当下围绕备付金违规产生的罚单频现,合规管理不容松懈。例如9月,上海金诚通电子支付服务有限公司因违反客户备付金管理规定,被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给予警告,并处以罚款人民币125万元,董事长一并被罚。王蓬博指出,对存续支付机构而言,必须摒弃之前备付金可随意挪用的思维,严格按央行要求实现100%集中交存,杜绝延迟或变通操作,建立备付金与自有资金物理隔离的内控机制。
娄飞鹏同样强调,支付机构在备付金管理中须严格遵守《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确保客户备付金100%集中交存,严禁挪用、占用或与自有资金混同;预付卡销售与充值资金必须直接进入专用备付金账户,结算须通过清算机构直达商户,不得延迟或截留;同时应强化交易监测、落实实名制、公开账户信息,接受客户监督,以保障资金安全与合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