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双雄”崛起,中国AI的下一站在哪里?
创始人
2025-11-25 19:37:48

阿里系双AI产品协同发力,一举撕开了字节系长期占据的C端入口防线。11月24日,阿里巴巴与蚂蚁集团同日披露旗下AI助手的用户增长数据:阿里“千问” App自11月17日开启公开测试以来,一周内下载量突破1000万;蚂蚁集团于11月18日发布的全模态通用AI助手“灵光”,上线6天下载量达200万,其中仅用4天即突破首个百万大关,登顶App Store中国区免费工具榜第一,并跻身总榜第六。

这一榜单变动被行业视为中国AI to C竞争的分水岭。这意味着AI市场从初期的模型能力炫技与流量混战,进入基于用户真实需求与生态基因的价值深耕阶段。阿里系凭借在电商、金融等领域积累的“办事”基因,以“实用+普惠”的路径,与字节系“流量+陪伴”的内容生态路径,形成了鲜明的差异化布局。

“北字节、南阿里系”的格局初步成型,不仅是企业生态优势的延伸,更是用户需求变革的直接体现。灵光“30秒生成可交互小应用”的功能引发热潮,证明市场对AI的期待已超越聊天与娱乐,转向解决实际问题的生产力工具。这场围绕下一代人机交互入口的争夺,正从根本上改变中国AI产业的竞争逻辑与发展方向。

用户需求质变 从“能聊”到“能办事”的迁移

过去两年,AI to C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主要集中于对话流畅度、人格化设定与轻娱乐互动。字节系产品依托抖音生态,在陪聊、脚本生成、情感陪伴等场景中占据优势,用户留存普遍依赖高频内容刺激。随着大模型能力普及,“能聊”已不具备稀缺性。

灵光的爆发并非依赖营销噱头,而是源于其“交付工具而非信息”的代际跨越。作为业内首个实现全代码生成多模态内容的AI助手,灵光支持通过自然语言在30秒内生成可编辑、可交互、可分享的小应用,覆盖3D、音视频、图表、动画、地图等多种形态。用户已创造出“辅导作业赛博功德箱”“遛娃抽签器”“油车电车省钱计算器”等个性化工具,掀起“全民手搓AI应用”热潮。数据显示,部分用户连续两小时修改同一应用超百轮,平均迭代达6次以上,这表明使用动机已从一次性体验转向持续性任务完成。

(灵光闪应用帮助普通人把想法落地,让AI应用从“给答案”到“给方案”,受到欢迎。)

这种转变标志着AI应用进入“实用刚需期”。灵光首批上线三大核心功能:“灵光对话”“灵光闪应用”“灵光开眼”,其中“闪应用”直击传统AI“只给信息不给工具”的痛点。无论是家庭预算管理、用药提醒,还是健身计划制定,用户不再需要寻找现成App,而是直接“创造”所需工具。这种“所想即所得”的能力,在信息过载时代成为关键效率杠杆。

灵光上线初期因“闪应用”访问激增一度短暂宕机,印证了市场对“零门槛生产力工具”的迫切渴求。而阿里系凭借“千问管生活、灵光管创造”的双轮驱动,成功在C端AI战场打开局面,推动行业迈入“价值深耕”新阶段。

生态基因差异 流量赋能与服务基建的AI之路

2025 年被视为“AI 应用元年”,从灵光的出圈清晰看到,AI 助手正转向生产力提升的可能。谁能解决生活工作痛点、站稳手机首屏,谁就赢下AI入口战。

而企业底层生态逻辑的差异,决定了其路径选择的分化, AI to C应用市场才形成了“南阿里北字节”等截然不同的布局。

字节系的核心能力根植于“算法驱动的流量聚合与分发”之上。凭借抖音等超级应援积累的海量用户与成熟推荐技术,字节系构建了高效的App工厂模式,其AI战略自然延伸自内容生态,走“流量+陪伴”路径。国民级产品如豆包,侧重于情感互动、内容创作辅助、泛娱乐信息提供等轻场景,将AI作为增强用户粘性的新触点。

阿里系则基于“民生服务基建”基因构建AI能力。阿里巴巴的电商交易平台和蚂蚁集团的普惠金融业务,常年处理着海量、高频、且关乎用户切身利益的“办事”需求。这使得阿里系AI天然倾向于“实用+普惠”路径。

据蚂蚁集团CTO何征宇表示,蚂蚁灵光的核心竞争力被定义为“从‘交付信息’到‘交付工具’的代际跨越”,其目标是形成“需求—工具—服务”的闭环。千问与灵光的关系是“共赴AGI的战友”,形成“千问管生活、灵光管创造”的协同逻辑,共同构筑阿里系AI的差异化竞争力。

路径的分化也预示着未来竞争壁垒的构筑方式不同。字节系的壁垒可能在于流量转化效率与内容生态的丰富度。而阿里系的壁垒,则将建立在工具生成的可靠性、与复杂服务场景的深度融合(如未来有望接入支付、医疗等服务的生态协同潜力)以及由此产生的用户信任之上。

路径差异也预示着竞争壁垒的不同构建方向,南阿里、北字节,或将继续对应不同用户需求场景,共同推动AI to C市场走向成熟。

效率优先 中国AI to C正在重塑全球产品逻辑

灵光的爆发不仅重塑国内格局,也为全球AI to C探索出一条不同于硅谷的新路径。与ChatGPT、Gemini等侧重系统级智能与技术展示不同,中国AI更强调场景适配与普惠落地。灵光“30秒生成可交互工具”的设计,与谷歌Gemini 3.0提出的“动态视图”“可操作响应”战略高度同频,但在移动端实现更彻底、门槛更低。

得益于蚂蚁“百灵”大模型的技术底座,灵光得以在高复杂度任务中实现端到端的效率优化。尽管代码生成的数据膨胀率是文本的5—6倍,但通过系统优化实现了与文本一致的流畅度。本质区别在于,其他产品聚焦“泛娱乐/轻陪伴”,灵光聚焦“生产力赋能”,用户带着明确任务(做计划、算成本)而来,能直接通过产品完成任务,而非单纯获取信息。

中国市场的复杂性为AI产品提供了独特的演进环境,长尾需求高度分散,用户对效率极为敏感,而本地服务生态又高度整合。在这一背景下,“交付工具”而非仅“提供信息”,逐渐成为AI to C产品的核心逻辑。灵光用户自发创建的“养车成本计算器”“元气满满加油站”等应用,正是对传统App因开发成本过高而长期忽视的碎片化需求的精准回应。

何征宇透露,灵光的增长潜力在于生态协同与技术迭代。据内部规划,灵光将接入支付宝的医疗、本地生活、支付等服务,形成“工具生成—服务调用—支付闭环”;同时拓展SVT矢量图形等新形态,动态展示科学原理等复杂内容。此外,“闪应用”的分享与托管功能正在开发,有望构建“用户创造-分享-消费”的共创生态,释放更多长尾价值。

国金证券研报指出,AI基模厂商正积极布局C端入口,未来C端软件生态的主导权可能逐步向这些大厂集中。尤为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10月全球访问量Top20的AI应用中,月活过亿者达9款,ChatGPT稳居榜首。

灵光上线6天突破200万下载量,无疑是一个强劲的开端,证明了产品路径与市场需求的高度契合。然而,放眼全球,同类顶尖产品的月访问量已达到数亿量级。200万的下载量只是第一步,与构建一个具有持续活力、能够承载亿级用户复杂需求的生态相比,灵光的征程才刚刚开始,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将短期热度转化为长期留存,并在复杂场景中持续验证工具生成的可靠性与扩展性。

下载量只是第一步。AI to C的终局不在于谁先引爆流量,而在于谁能构建可持续的价值闭环。中国AI的全球速度令人瞩目,但速度不等于终点。灵光的征程才刚刚开始,这场由“实用主义”驱动的奇袭,正在改写中国AI应用的竞争版图。但“南北双雄”的格局初步确立,并非竞争的终点,而是一个更激烈、更深入的价值创造竞赛的起点。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苏丹准军事组织快速支援部队宣布... 转自:中国新闻网苏丹准军事组织快速支援部队宣布停火3个月    中新网北京11月25日电 喀土穆消息...
徐麟在省信访局调研和接待来访群...   11月25日,省委书记徐麟到省信访局调研和接待来访群众。他强调,要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
“史上最严”充电宝安全标准曝光... 11月25日,全国电子产品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88)官方公众号“赛西安全”发布《关于...
五大机场集团:4家亏损! 来源:民航之翼随着民航业的持续稳定增长,2025年前三季度,航空公司、机场的业绩都出现了明显改善。盈...
天奇股份(002009.SZ)... 天奇股份(002009.SZ)公告,公司拟以1.3亿元的对价将其持有的优奇智能7%股权转让给优奇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