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老张投研)
光通信,三分天下!
2024年,在全球光纤光缆市场上,我国出现了三大寡头,即,长飞光纤(13%)、中天科技(11.3%)与亨通光电(11.2%)。
其中,长飞光纤更是连续九年霸榜全球第一!
然而,市场份额并非决定成败的关键。
因为,市场份额可以靠价格换、靠产能堆。真正拉开企业差距的,不是“卖了多少”,而是“赚了多少”。
2020-2024年,长飞光纤平均毛利率约为23%,中天科技约16%,亨通光电约15%。长飞光纤几乎领先了近10个百分点。
尽管,10个百分点并不算多,但在制造业这10个百分点决定了你是被成本扼住喉咙,还是掌握定价的主动权。
那么,长飞光纤10个百分点下是“真本事”还是“假把式”?
做个类比,当前白酒价格下滑,茅台毛利率仍稳定在91%以上,而多数酒企却量价齐跌—核心不在于毛利率数字本身,而在于支撑毛利率的定价权与不可替代性。
光纤光缆行业产业链分为三大环节,即光纤预制棒、光纤以及光缆。
其中,光纤预制棒由于生产技术壁垒高,占据了产业链70%的利润,是整个产业的利润源头。光纤及光纤缆则分别占据产业链利润的20%和10%。
而,光纤预制棒恰恰是长飞光纤的看家本领。
公司是国内第一家拥有光纤预制棒生产能力的企业,同时也是业内少有的可以同时通过PCVD工艺和VAD+OVD工艺进行光纤预制棒生产的企业之一。
在这一高壁垒环节的持续深耕,使得其光纤预制棒业务毛利率从2020年的33.44%提升至2023年的53.15%,构成了毛利率优势的根基。
不过,与贵州茅台之于飞天茅台不同,光纤预制棒并非长飞光纤专属,亨通光电、中天科技亦有布局。
长飞光纤高毛利率真正原因是公司业务“高度纯粹”。
长飞光纤长期深耕于以光纤预制棒、光纤、光缆为主的光传输业务与光器件、光模块、数通高速铜缆等光互联业务,两项业务撑起了公司100多亿元的营收。
与之相比,亨通光电、中天科技并不完全专注于光通信,二者约60%的营收来源于海缆、电缆等电网相关产品以及铜产品。
不同于光通信的高技术性,电网产品属于硬刚需,需求与价格稳定,而铜产品属于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大,利润薄,两大主营业务共同拉低了中天科技与亨通光电的整体毛利率。
所以,长飞光纤业务结构围绕“高附加值、高壁垒、高技术密度”的光通信主线展开,公司毛利率显著高于亨通光电、中天科技。
但,毛利率高还不能决定成败。
这时候,还要看一个核心指标—净利率。
这是因为,净利率涵盖了所有成本和费用后的最终盈利水平,更能反映企业整体盈利能力。
2020-2024年长飞光纤平均净利率为7.23%,并未大幅领先中天科技(5.56%)与亨通光电(4.09%)。
长飞光纤毛利率领跑,为何净利率没有同步甩开中天科技和亨通光电?
答案就在,费用端。
根据财报,2020年到2024年长飞光纤研发费用率在6%上下,超过中天科技、亨通光电3%~4%的水平,一定程度上挤压了长飞光纤的盈利空间。
对长飞光纤来说,研发费用高支出,其实没有太大问题,核心是要看这些投入花在哪了?能否带来产品溢价?
一方面,加码高端光纤光缆。
空芯光纤被视为下一代光通信技术,其将传输介质从石英玻璃变成了空气、惰性气体或真空。传输延迟仅约3.46μs/km,远低于传统光纤的5μs/km。
经过多年研发,长飞光纤空芯光纤平均损耗达0.12db/km,最低损耗为0.05db/km,远低于传统单模光纤0.14db/km的理论极限。
做细技术让长飞光纤率先打入国内三大运营商巨头供应链。
2024年,长飞光纤研发的空芯光纤成功进入移动、联通、电信试点项目,并于2025年下半年助力三大运营商完成首条商用空芯光纤开通。
而远期空间看,AI和数据中心的爆发式增长,将继续催生G.654.E超低损耗光纤、多模光纤、空芯光纤等高端产品的需求。
2025年6月中国移动G.654.E光缆产品集采总量达313.86万芯公里,相较其前次采购的总量增速接近156%。
由此,长飞光纤借研发之力率先打响了空芯光纤商业化的第一枪,构筑了先发优势。并且,空芯光纤技术壁垒高,商业化前期利润丰厚,有望增强公司盈利能力。
另一方面,卡位第三代半导体。
2025年5月,长飞光纤联营企业长飞半导体首片晶圆下线,预示其总投资超200亿元,年产36万片碳化硅晶圆武汉基地正式进入量产倒计时。
长飞光纤背后意图也很明确:
一方面,光纤预制棒与碳化硅晶圆底层技术高度同源。比如,二者对杂质、缺陷密度的要求远超一般制造业,这带来的是技术路线的天然协同。
另一方面,光纤光缆的主要客户是运营商、数据中心、电力公司等;而碳化硅晶圆的应用场景包括服务器电源、新能源电力设备、储能等。
而在算力提速、电力升级的背景下,这两类客户的需求正在加速融合,长飞光纤这一步求得是客户,毕竟客户意味着订单的释放。
总之,风物长宜放眼量。
毛利率给了长飞光纤穿越竞争的底气,高研发给了长飞光纤卡位高端产品的跳板。
但,长飞光纤若想筑牢盈利护城河,还要看第二曲线—第三代半导体能给公司带来多少预期。
上一篇:谁在“主动”打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