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流感疫苗去年打过就够了,没必要每年打?
流言:疫苗保护期都挺长,打过一次流感疫苗就不用总打了。
真相:这是一种常见误区。流感病毒极易变异,流感疫苗需要每年接种。每年流感流行季,流行的流感毒株都有可能不一样,所以每年流感疫苗的成分也不一样。另外,流感疫苗的保护时间并不是很长,一般来说能够保护6~8个月(不同年龄的人保护时间略有不同)。
另外,要提醒大家的是,所谓的每年的“年”并不是一定要两次间隔跨一整年。比如有人在今年2月接种了一剂次流感疫苗,今年11月也可以再接种一剂次流感疫苗,这时流感疫苗成分已更新,应及时接种。(来源:科学辟谣)
2.感冒了,捂一身汗就能把病毒排出去?
流言:感冒了可以多喝点热水、多盖被子,可以通过出汗排出病毒。
真相:这种方式并不科学。出汗的主要功能是调节体温,汗液成分以水和电解质为主,不含清除病毒的成分。
感冒由病毒(如鼻病毒)引发,清除病毒要依赖免疫系统而非出汗。“捂汗好得快”可能是身体自行恢复的巧合。历史上,虽有出汗调节身体的记载,但未获现代病毒学证实对感冒有效。刻意捂汗反而会引发脱水、电解质紊乱,儿童或体弱者还可能出现低热惊厥、中暑。
感冒恢复关键是充足休息、对症处理及免疫反应。捂汗不仅无效,还可能掩盖症状、延误治疗。科学应对感冒,应避免依赖捂汗,注重休息与规范护理。(来源:科学辟谣)
3.失眠睡不着,吃片褪黑素就能解决?
流言:失眠不要紧,可以来片褪黑素,实在不行少吃点安眠药。
真相:这是一种误区。褪黑素是人体松果体分泌的激素,受光线调节,夜晚分泌增加以促睡眠。但市售褪黑素属外源性补充剂,仅为“节律调节器”,对倒时差等生物钟紊乱导致的失眠可能有效,无法解决焦虑、压力等情绪问题引发的入睡困难。且长期或大量使用可能需肝肾代谢,导致无效、肝损伤或扰乱自身褪黑素分泌,加重失眠。
而安眠药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其最大风险是产生药物依赖与耐受,停药后易出现失眠反弹等戒断症状。此外,失眠常是抑郁症、焦虑症等疾病的信号,自行用药如同掩盖警报,可能延误疾病诊断治疗。睡眠问题应就医明确原因,而非依赖自行用药。(来源:腾讯较真推荐金羊网)
4.性格开朗、爱笑的人不会得抑郁症?
流言:患抑郁症与性格有关,开朗外向经常笑的人就不会得。
真相:这种说法并不符合实际情况。性格因素与心理疾病之间有些关系,抑郁症也如此,但不代表性格开朗的人就不会得抑郁症,不管是性格开朗或性格内向,都有患病的可能。
性格开朗、爱笑是一种好的心理习惯可以释放心理压力,增加正性情绪体验。但人的性格有很多的类型,有些人安静内敛,不苟言笑,也未必增加抑郁症的风险。性格内向不是抑郁症发病的心理基础,性格开朗也不是抑郁症发病的“防火墙”。专业医生更提倡性格的均衡稳定,既不要过度压抑克制,也不要完全的我行我素。
此外,有些抑郁症患者属于“微笑型抑郁”,开朗爱笑的表现反而会掩盖抑郁情绪,不利于发现病情。所以,建议不要把性格的表现作为是否会患病的依据,更重要的是个人真正的内心体验。(来源:科学辟谣)
5.厌食症就是不想吃饭、讨厌吃饭?
流言:厌食症其实就是食欲问题,总是不想吃饭,改善食欲就可以。
真相:这是一种常见误解。神经性厌食症是一种心理疾病,以极端限制进食、体重显著下降、强烈害怕增重和体像扭曲为特征,并非简单“不想吃饭”。
患者往往想吃却因恐惧增重而拒食,可能出现体重过低、月经紊乱、营养不良等生理问题,也会伴随焦虑、情绪低落、对外形不满等心理困扰,并形成极端控食、反复计算热量、回避聚餐等行为。其成因涉及遗传和神经调节异常,也与完美主义特质、家庭关系及社会文化有关。治疗需多学科合作,包括心理治疗、营养干预和必要的药物辅助。厌食症并非“矫情”,专业帮助是康复关键。应避免指责患者,以理解和陪伴为主,并适时鼓励求医。(来源:科学辟谣)
6.得了乳腺癌,保乳不如全切,全切更安全?
流言:乳腺癌的治疗,保乳手术不如全切安全,复发率也高。
真相:这种说法有些绝对,虽然部分情况下治疗乳腺癌仍需要全切手术,但是如果病情允许,保乳手术联合放疗可以取得和全切无差别的总体治疗效果。甚至也有研究表明,部分早期患者,保乳手术可能有更佳的治疗效果。
目前,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已经证实保乳治疗的安全性。保乳手术后,绝大多数患者需要配合放射治疗。在规范治疗的前提下,远处转移的概率主要取决于肿瘤的分期,与手术方式的选择关系不大。
但保乳手术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例如患者同意保乳、肿瘤较小或者肿瘤占乳房的体积在一定范围内,能够完整地切除,可以达到边缘干净(又叫切缘阴性)。大部分患者在保乳手术后需要进行放疗,因此还需要确认患者是否存在放疗的禁忌症,并综合考虑经济、医疗条件等因素。(来源:人民网健康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