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瞭望东方周刊
本文刊载于《瞭望东方周刊》(2025年第24期,总第947期),原题为《博物院的香港空间:故宫走向全球表达》。
文丨《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简宏妮 编辑高雪梅
站在故宫博物院建院百年的新起点上,这间小小的香港空间,正成为故宫文创从“卖产品”向“建生态”转型的缩影。
2023年8月21日,参加实习的青年学生在故宫文创香港空间内交流(金良快/摄)乙巳立冬,雨袭京城。在故宫博物院前星门东侧,有一间80余平方米的厢房。初冬的冷雨并未影响紫禁城内的人潮,不时有游客在厢房门前驻足。这里曾是昔日武将值守之地,屋脊规制不高,如今却承载着独特的使命,故宫内唯一以地域命名的文化空间——故宫文创香港空间便位于此处。
雨丝沿着朱红窗格滑落,在故宫文创香港空间的玻璃上划出一道道水痕。窗内,一块巨大的电子屏,轮番展示着维多利亚港的璀璨夜景与中环的现代楼宇,光影流动间,与窗外六百年的宫墙飞檐彼此凝望。
2022年,为庆祝香港回归25周年,故宫文创香港空间开始筹备,于2023年7月1日正式向公众开放。故宫文创香港空间总负责人王文韬常在游客脸上观察到惊奇,他理解这种错位感:“好多人以为是在香港,实际上它是在故宫里面的、一个充满香港元素的空间。”之所以选择这个位置,也颇具深意。“东宫有朝气,年轻有活力;靠近珍宝馆和钟表馆,是游客个性化参观的集散地。”王文韬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站在故宫博物院建院百年的新起点上,这间小小的香港空间,正成为故宫文创从“卖产品”向“建生态”转型的缩影。故宫博物院文创事业部主任吴迪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故宫文创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卖出多少爆款,而在于为全国文博机构探索可复制的创新发展模式。”
2023年7月4日,游客在故宫文创香港空间参观来自香港的文化创意产品(杨乐/摄)“会客厅”
踏入故宫文创香港空间,港式设计元素扑面而来——香港设计师打造的港式风格收银台、饮料机里的港式凉茶、错落展示的文创产品与屏幕上熟悉的街景……这里不仅是售卖商品的店铺,透过它,两地文化悄然融合。
空间内的产品和展品分为三部分:故宫的文创产品、香港故宫文化馆的产品、香港本土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文创产品。香港警察纪念品、香港冯氏集团设计的拼插狮子、带有香港地标图案的竹制明信片……每一件物品都在讲述着两地文化交融的故事。
和故宫里其他文创店不同,“它更像是香港在北京故宫里的一个文化会客厅。”王文韬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该空间近1/3面积用于交流和展示。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务司司长陈国基,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发来的视频贺词和寄语,在空间内的大屏幕上循环播放。开业至今,这里已接待来自香港、澳门和世界各地的参访团数千人次。
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表示,香港、澳门回归后,故宫博物院以展览为纽带,持续加强交流与合作,深化文化共享共融。与国外及港澳台地区的交流合作,不仅推动了故宫博物院业务发展和学术交流,也扩大了故宫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港澳台地区乃至世界范围的影响,故宫博物院由此踏上向世界级博物馆发展的新征程。
香港和故宫的情谊,由来已久。
2022年7月3日,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开幕展一次性展出914件故宫博物院文物,成为故宫博物院建院以来最大规模、最高规格的文物出境展览。
2025年10月17日,故宫博物院建院百年之际,“仁风景从——故宫博物院藏捐献文物展”正式对公众开放。展品来自100位捐献者所捐的逾百件文物,其中,香港著名医生、文物收藏家叶义捐赠的清代犀角雕弥勒佛像是重点展品之一。在同一个展柜中,还有一件明代的酱釉筒式炉,由香港收藏家杨永德、张瑞贞夫妇捐献。1988年,他们将个人珍藏的两件南明永历朝瓷器捐献给故宫博物院,为研究南明时期瓷器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故宫文创香港空间的创立,缘起于香港回归25周年和香港故宫文化馆的筹建。香港与故宫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香港各界长期对故宫修复与捐赠给予支持,且香港游客在故宫境外游客中占比显著。而以故宫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更广阔、更精准的国际传播。双方所需、彼此所能,共同推动创设了这一独特空间。”王文韬对《瞭望东方周刊》回忆道。
据吴迪介绍,故宫文创香港空间承载着三重使命。首先,它是香港文化产业进入内地的“新入口”。香港在文创设计、生产和国际推广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这个空间为香港文创产品提供了直接面向故宫观众的展示窗口。其次,空间成为促进更广泛合作的平台。最重要的是第三重使命——支持香港“背靠祖国、面向世界”。
正式开放以来,故宫文创香港空间累计接待中外游客超过1200万人次,日均接待量高达2万多人次,成为游客进入故宫后的“必经之地”。
2023年,通过故宫文创香港空间,香港赛马会与故宫达成合作,支持故宫博物院于2024年至2028年开展“万方传播中华文明及文化科技人才培养”计划。该计划涉及古建修缮、展览展示、人才培养、学术交流、考古研究、社会教育等诸多方面。其中的一个重要项目是对故宫内廷东六宫之一的承乾宫进行修缮。“这转变了文创的增长方式,从单纯的零售平台升级为产业资源整合平台。”吴迪说。
“破壁者”
当一件印着紫荆花图案的文创产品从广东工厂运往香港,再以“进口商品”身份回到故宫文创香港空间时,常常会面临海关工作人员的询问。这看似曲折的流程,却是故宫文创香港空间必须面对的现实,也是香港和故宫“双向奔赴”过程中的一次探索。
由于内地与香港在文化产品贸易规则上的差异,即使是一件售价几十元的钥匙扣,也需完成“内地生产、出口至香港、再从香港回购”的闭环。王文韬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几千元的货值,报关文件却厚厚一叠。”然而,正是这种“自找麻烦”的坚持,一步步蹚出了跨境文化贸易的合规可行路径。
故宫文创“双城记”并非一蹴而就,推进两地文创融合也并非一帆风顺。香港设计师曾提交过一款精美的香水瓶:鎏金瓶盖雕刻游龙,瓶身透出东方韵味。然而方案仅展示半分钟便被否决——故宫严禁销售含酒精产品。类似的规则和文化冲突屡见不鲜:另一组以宫门为灵感的文创,因门钉数量不符合故宫规制需要调整;某款“公主玩偶”手办虽充满创意,却与宫廷服饰制式相去甚远。
吴迪认为,在融合碰撞的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在于文化认知的差异。“我们必须打破这种认知的壁垒,构建起双方在文化上进行深入沟通的桥梁”。为化解这种“国际视野与传统规制”的摩擦,故宫文创香港空间启动了“香港文创人才培养计划”。首期以“寻龙中国”为主题,40位香港年轻设计师在故宫专家指导下,从文物纹样考据到工艺源流展开系统学习。
在王文韬看来,这种浸润式培训更像一场文化重塑或赋能——当香港设计师亲手用金丝楠木复刻故宫窗棂时,他们理解的不仅是图案,更是背后“天圆地方”的哲学观。
郭玮强是参加“香港文创人才培养计划”的首批学员之一。2024年夏天,他第一次参观故宫文创香港空间。推门而入,朱红底色的拱门呼应故宫红墙,多媒体屏循环的维多利亚港风光与故宫纹样相映。“这里像一座‘多宝格’,让香港创意与故宫文物自然碰撞。”郭玮强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在郭玮强看来,这个空间为香港设计师提供了“破圈”与“扎根”的双重平台。“故宫的文化背书让本土设计获得全球关注,而近距离接触文物真品,则为我们的国际化视野注入中华文脉根基。”
郭玮强的结业作品“光耀中华·故宫寻龙灯饰系列”,正是这种融合的生动实践:太和殿天龙纹样化作金色灯影,四彩九龙壁的瑰丽通过现代材质重生,既保留宫廷美学规制,又融入香港擅长的光影科技。
为期4个月的设计师培训让郭玮强印象深刻。“故宫专家讲解屋脊兽排列的礼制含义时,我们才意识到每个纹样背后都有深意。”这种系统性的文化校准,让香港设计师从“符号借用”转向“精神共鸣”。
对于故宫与香港的双向交流模式,郭玮强认为,这构建了文化循环的良性生态。“香港空间让本土元素‘走进’故宫,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则让故宫文物‘来到’香港。这种双向流动,既强化了香港的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地位,也让故宫文化通过国际视野焕发新生。”
“试验场”
从东华门进故宫,曲径通幽,走进一处相对新式的建筑,便是故宫文创事业部的办公场所。二楼会议室的显眼位置,摆着一套邮票。在吴迪看来,这套邮票是故宫文创对故宫博物院建院百年的献礼。
邮票由吴迪带着团队设计完成,选取了十款有代表性的文物,涵盖服装、瓷器、漆器、家具、建筑、景泰蓝、玉器、金属器等,以“中华文明之花开遍世界”为概念,其中特意选用了金瓯永固杯上的“宝相花”。“因为它是由1000多年前中西文化交流交融创造出来的、大自然中没有的花,却蕴含着中西文化交流的美好寓意。”吴迪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2025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联合国邮政管理局正式发行“故宫博物院成立100周年”特别事件版张邮票。邮票共发行16800张,其中,在纽约联合国邮局发行的6800张不到10天就被抢购一空。这也是联合国邮政首次为单个博物馆发行特别事件版张邮票。
2025年5月18日,联合国邮政管理局“国际博物馆日”正式发行的由吴迪团队设计完成的“故宫博物院成立100周年”特别事件邮票版张
吴迪2022年加入故宫,自诩“新故宫人”。在他看来,故宫文创所做的工作产生了超越想象的影响力,也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潜力。“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邮票是20世纪的产物,但它却能在今天仍然受到欢迎。”吴迪说。
王文韬也有类似的感触。在北京出生长大,在香港工作和生活了15年的他发现,近年来,香港朋友对自身文化溯源的渴望和自豪感明显增强。“他们开始挖掘属于自己的文化。当国家强大时,文化就会被特别重视。”
在爆款成为文创行业极致追求的今天,吴迪却对故宫文创有更多的思考。“我们要做的不是出几个爆款产品,而是构建文创产业的生态体系。”吴迪表示,近年来故宫文创在绿色环保、无障碍设计等领域的探索,正是这种理念的实践。
而故宫文创香港空间犹如一座微缩的“文化试验场”。“这片试验场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以具象化的场景打破了文化隔阂。”吴迪说。
试验之路往往充满挑战。吴迪曾直言,目前最棘手的挑战是“专业团队之困”——既懂文物活化又精通产业整合的复合型人才凤毛麟角,使得文化资源与市场需求难以高效对接。更深层次的“机制创新之需”则体现在实践困境中。例如,香港空间引入的文创产品需经过复杂流程。
值得期待的是,这片试验田正在孕育更丰富的文化种子。
站在空间内,王文韬展望未来:香港的龙舟、凉茶、纸扎、旗袍等文化元素都有望在这里展示,让观众了解中西方文化在香港融合后的独特呈现。“我们搭建的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一个想象空间和创意空间,只要能够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传播和发展,我们都愿意尝试推动。”王文韬说。
拥有科创背景的郭玮强认为,文创产业需与科技、环保、公益等领域深度结合。他建议,故宫文创香港空间未来可尝试“策展式销售”,通过主题展览构建情境化消费场景,让每件产品成为文化故事的载体。他期待空间能成为更开放的平台:“持续挖掘香港民俗非遗等独特元素,与故宫文化碰撞出更多火花。通过设计比赛、国际巡展等方式,把这个‘文化会客厅’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交流枢纽。”
由故宫文创香港空间这个试验场出发,对于未来,吴迪有更宏大的规划。“文化出海不是简单的产品输出,而是要与当地经济深度融合。”他透露,故宫正在推进“文创海外行”项目,计划在意大利、泰国等国开展深度合作。
“故宫文创香港空间仅仅是一个起点,而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在于建立连接。我们通过文创讲故事,目的是让人与人、产业与产业之间建立联系,最终形成命运共同体。”吴迪说。
《百年故宫 再续新章》专题系列稿件
百岁故宫“庆生”记
红墙内,绿韵生
续写新历史的故宫年轻人
博物院的香港空间 :故宫走向全球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