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冬日暖阳下,在位于罗城路128号的上海市园南中学(罗城校区)内,气氛热烈而紧张:这是2025年徐汇区“校园汇急救-园南杯”应急救护比赛(幼儿园组)的决赛现场。参赛教师正跪在模拟人旁,流畅地完成胸外按压、人工呼吸与AED操作。计时器的滴答声里藏着的,是对于“生命至上”的敬畏。
这项起源于2023年的应急救护技能赛事,不仅是一次专业的比拼,更像是一份特殊的“答卷”——见证着徐汇区校园应急救护体系从“补短板”到“提能力”的全面升级,也呼应着一则颇具启发性的人民建议。
一则建议:持续优化校园应急救护体系
“如果孩子在学校发生心脏骤停等特殊情况,能第一时间用上AED吗?”
带着这样的疑问,2025年7月,来自徐汇区一所中学的学生家长赵女士投递了一则人民建议。家有医疗行业从业者,赵女士深知心脏骤停后“黄金3分钟”的重要性,但在多次参加“家长进校园”活动的过程中,她却发现,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在校园内的配备相对不足,师生们实操演练的机会也较少。“校园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独立的场所,AED设备的数量及操作人员的专业度,能在关键时刻‘起死回生’。”在建议中,赵女士这样写道。
“首先,我建议应当推动AED设备在全区校园内实现全覆盖,尤其优先布局教学楼、体育馆等人员密集场所。”赵女士认为,“其次,要加强师生的急救技能培训,通过组织教师学习、开展面向学生的应急救护课程等方式,提升针对AED设备的实操训练。在此基础上,还应当定期开展全流程应急演练,重点检验设备取用效率及团队协作能力。”
“校园安全保障,是许多家庭的共同关切。”收到建议后,区教育局积极响应,并联合区卫健委、区红十字会等部门研讨梳理,对照建议,进一步提升校园应急救护能力建设。
多部门协同:从“纸上建议”到“落地实景”
“最近一次进入校园,我就发现AED设备的数量显著上升。”赵女士的惊喜,源于徐汇区各部门高效的落地行动。
据区教育局相关工作人员反馈,2024年,徐汇区内已实现校内AED全覆盖,此番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密度,按照“3-5分钟内获取AED并到达现场”的原则,综合考虑校区面积、师生人数、体育场馆、学生住宿等因素,在各校已有AED数量基础上,进行科学增配,缩短响应半径,2025年9月前,就已增配了204台AED设备。并引入物联网技术,实现AED设备定位、使用状态机故障预警的实时监控。“我们还在研究将校园AED设备信息接入区域急救地图,未来若遇到紧急情况,外部救援力量也能尽快就位。”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上海市园南中学中,乒乓球旁边设有AED设备。
应急救护培训体系的搭建同样“分层分类、精准滴灌”。截止目前,徐汇区内各校的卫生、体育及班主任等重点岗位,已有3703人取得了应急救护员(初级)证书,其他教师岗位,已有5052人完成了应急救护知识的线上学习。在此基础上,培训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到全体教职员工。针对学生群体,也将鼓励更多学校开设急救技能实践课程。
赛场见真章:从“技能培训”到“实战检验”
11月20日,“园南杯”幼儿园组的精彩决赛,也是建议落地实效的一个侧面。
决赛现场,5支晋级队伍的10名幼儿园教师展现出扎实的技能。心肺复苏CPR+AED项目考验参赛选手们是否判断准确、跪姿稳定、频率精准。在长达近10分钟的急救操作后,选手们的额头都有些微微冒汗。随后,在头部包扎项目中,选手们手法娴熟,三角巾折叠整齐、动作规范,还不忘轻声安抚“模拟伤员”,“急救不仅要技术好,还要有温度,这是培训时老师反复强调的。”一位参赛选手这样分享道。
“园南杯”参赛现场,来自五家幼儿园的选手正在进行心肺复苏CPR+AED项目的比拼。
“参赛队伍能够严格遵循操作规范,AED使用流程零失误,包扎速度与质量较往年有明显提升,这说明培训真正落到了实处。”上海市红十字会市级师资培训师、市级核心师资、市级督导员梁英在赛后点评中肯定了选手们的表现。
点评后,梁老师带来关于儿童CPR+AED的微讲座。
2025年“园南杯”的落幕,不是校园急救体系建设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据徐汇区教育局透露,下一步将在“基础应急预案”的基础上,重点着眼“全流程实战检验”。从应急救护出发,徐汇区学生发展中心也将整合资源,结合各个校园的建筑结构、师生规模等特点,明确设备取用路径、救援分工等环节。
从一份人民建议,到覆盖全区的AED配置网络,再到赛场上学、练结合的急救技能,徐汇区也在用行动证明“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宗旨。
原标题:《实现校内AED全覆盖,徐汇区校园回应人民建议,升级应急救护体系》
栏目主编:毛锦伟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唐乙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