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暖心惠企赋能高质量发展——
财政资金“精准滴灌” 新质生产力“拔节生长”
精益化生产车间、技术娴熟的工人……走进位于闽侯的福州福强精密有限公司,车间内是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与往常不同的是,如今该公司的生产数据集成在新建的产品数据管理平台上,实现生产管理的透明化和高效化。
闽都创新实验室内,科研人员开展电磁兼容材料测量实验。记者 林双伟 摄
据了解,福强精密与福州联通、鼎捷数智以及泛微网络紧密合作,通过构建数字车间、整合工厂内外数据流、实施智能化应用、集成各部门业务管理等路径,优化核心生产系统与外围运营环节,实现生产制造和智能办公管理各环节的提质、增效、降本、减存。“投入50万元改造,政府补贴30万元,生产效率和运营效率都提升了。”福强精密事业体运营总监林景芳表示,数字化转型这步棋走对了。
作为全国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福州在用好1.5亿元中央财政资金的同时,市级财政给予1∶1配套,并构建补助资金预拨通道,创新补助资金市级直拨机制,解决企业改造资金不足难题,实现政策落地的“直达”“快享”双突破。
面对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压力,福州财政持续强化工业(产业)园区改造、企业技术改造等资金保障。“十四五”期间,累计安排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扶持专项资金24.83亿元,推动“工业提振”“榕升计划”等专项行动,支持培育重点产业链16条、千亿产业集群6个、千亿产业园区4个,全市工业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技改融资支持规模由30亿元扩大至50亿元,工业技改投资年均增速达19%,总量稳居全省首位,累计实施亿元以上市级重点技改项目750个。同时,深入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奖补政策,拨付相关市级奖励资金约9000万元,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84家、“小巨人”企业68家。
夯实制造业根基的同时,福州将目光投向未来,积极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闽都创新实验室内,跨学科研讨场景常演常新:激光技术团队与企业工程师切磋设备迭代,材料科学家同量子云码团队碰撞新型油墨研发思路……
充满活力的创新实践背后,是财政资金的持续加码与坚定护航。福州财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持续优化科技投入结构和支持方向,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积极谋划布局未来产业。“十四五”期间,市级财政安排财政专项资金45.96亿元,支持高标准建设闽都实验室、东方电气(福建)创新研究院等科创平台。截至目前,福州市已建成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421家(国家级19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4600家。
与此同时,福州财政前瞻布局新型储能、低空经济、新一代光电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设立新型工业化发展投资基金、闽都人才基金、高新区中科成果基金、三创基金、科技走廊金融支持基金等,重点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累计投资福州“高新、‘瞪羚’、专精特新、‘独角兽’”企业超190项次,投资金额近50亿元,带动社会资本投资超200亿元。
财政政策的精准滴灌下,全市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4.3%,培育了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两大超千亿战略性新兴产业,建成1个国家级、4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十四五”期间,福州还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落实小规模纳税人减免增值税、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所得税优惠等政策;减半征收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六税两费”,对小微企业、制造业、交通运输等十三类行业实施增值税留抵退税;延缓缴纳制造业中小微企业部分税费。2021年以来,全市累计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600亿元,规模居全省第一,有效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一系列“真金白银”的惠企政策与真心实意的暖心服务,转化为广大企业发展的澎湃动力与强大韧性。展望未来,福州将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持续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和撬动作用,集聚资金资源加速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构建竞争力强、韧性足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注入强劲动能。(记者 颜澜萍 通讯员 丁凌风)
上一篇:福州企业家总会计师培训班顺利结业
下一篇:“人工智能+就业”对接会下月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