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树的格局)
今天聊聊昨天发布的投资者关系中几个问题。虽说老生常谈,但还是过一遍。
先说订单,今年开年到11月份,公司白纸黑字公告的批产合同就有27.89亿。这个数字什么概念?去年全年营收才多少?咱心里都有数。关键是这些订单不是画大饼,是已经签了合同的批产订单,确定性极强。
当前公开披露的交付节点最晚 2026 年底,另有市场观点推测,刘董仍储备有大量待释放的订单,后续随着产能逐步增加,相关储备资源有望持续落地。
并且,在国内新一代尖端装备里头,超材料结构件这块儿光启几乎是独一份,性能参数甩传统方案几条街,客户根本没别的选择。这议价能力和话语权,懂的都懂。
再说产能,这才是最让我兴奋的点。顺德基地搞了个"量产2.0",说白了就是把原来类似手工作坊式的生产,逐步改造成了工业化、标准化的现代制造体系。以前老师傅手艺再牛,也架不住产能波动和质量不稳定。
现在呢?生产节拍标逐步准化了,工序趋于流程化,自动化设备顶上关键岗位,数字化系统盯着每一片产品。据称牛散调研现场看了他们数据,同样一条线,改造后效率提升不是10%20%那么秀气,而是有的工段效率甚至翻倍。更关键的是,这个体系是可以复制的,这样超材料产品的质量才能保正性能的一致性,这非常重要。
报告还提到,905基地明年1月中旬就要正式投产,现在基建完成90%,设备调试70%,人员培训也在紧锣密鼓搞。顺德基地已经选拔了一批骨干过去做传帮带,这排兵布阵相当有章法。
天津基地虽未在当前披露信息中提及,但结合项目推进节奏推测,其落地进程大概率已在规划推进中。值得注意的是,多基地布局成型后,协同运营将成为核心挑战与关键看点:各基地需明确差异化定位,关键生产工序需实现跨基地高效支援,同时要建立统一的质量管控标准,生产排产则由总部统筹协调 。
这一模式类似连锁餐饮的中央厨房体系,既能通过标准化运作保障产品品质一致性,又能凭借多基地布局分散单一基地的运营风险,提升整体抗扰动能力。若2027年上述基地全部进入满产发力阶段,其产能释放速度或将超出当前市场预期。
再看细节,709基地二期现在两班倒,产能利用率饱满得不能再满了。那两个直径5米、长15米的大型热压罐,一个11月底、一个12月底就投产,专门为了明年更大型的装备做准备(新设备,增量订单)。这说明啥?说明客户需求已经明确摆在那儿了,就等产能跟上。这不叫盲目扩张,这叫订单驱动的精准扩产。
还有,"十五五"规划里明确写了"航天强国"和"加快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这简直是给光启量身定做的。以前还有人质疑超材料是不是概念炒作,现在国家战略都把这个方向定死了。从1.0到4.0,光启花了十几年时间把整个产业链垂直整合了一遍,从设计、材料、制造到检测,全部自己搞定。
这种全链条掌控能力在军工领域是核武器级别的护城河。当别家还在找供应商、扯皮质量问题的时候,光启已经实现高集成度、高智能化结构件的稳定交付了。存量市场博弈,拼的就是成本、质量和效率,这三点恰恰是"量产2.0"和多基地协同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说到AI,这可能是市场最没看懂的部分。公司搞了七大能力平台,其中"超算+AI"是根基。超材料设计这玩意儿,传统方法算力根本不够,得靠AI逆解。他们现在实现了从智能研发到智能制造再到智慧运营的全链路AI化。
我打个比方,别的厂子可能用了AI质检或者AI排产,这只是单点应用。光启是把AI融进了血液,从分子设计开始就是AI驱动,到产线决策、再到企业管理,全是AI做主。这种深度的技术融合,没有十几年的积累和海量数据根本玩不转。这不是买点软件就能抄的作业,是真正的硬核科技。
深层看,光启意境从一个科研项目型的公司,彻底转型为平台型的工业巨头。它的价值不再仅仅是某个产品或者某项技术,而是形成了"设计-制造-交付"的闭环生态系统。这个系统正横向拓展到航空航天以外的领域,纵向可以不断迭代技术版本。现在市场给的估值还停留在"军工厂"的层面,没意识到它其实是在建一个下一代智能装备的基础设施平台。
当然也得泼点冷水。产能扩张这么快,人员和管理能不能跟上?质量问题会不会有反复?顺德基地的量产2.0虽然跑通了,但株洲、天津基地复制过去会不会水土不服?军工订单的交付节奏受预算影响大,万一哪年预算收紧,增速会不会下跌?这些风险散户心里都得有数。
不过话说回来,看一家公司要看大势。超材料这个赛道,光启已经领先了十几年,专利墙、数据墙、工艺墙三座大山牢牢竖在那儿。现在国家战略又往这个方向倾斜,订单饱满、产能释放、技术迭代。这时就像十多年前买光伏和电动车,当时多少人觉得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