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协作促共富的福建探索与实践价值
创始人
2025-11-25 07:11:11
厦门龙创入驻厦龙山海协作科创园后,招聘7名新成员,团队技术实力持续增强。本报记者 游笑春 邓婕 摄

山海协作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亲自擘画并持续推进的重大战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促进区域联动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在新的时代使命下,福建正将山海协作推向纵深,以山海协作促共富的实践机制,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积极的福建探索。

山海一盘棋:

山海协作的理论逻辑

在西方经典的现代化历程中,资本在逐利本性的驱动下,会自发地、高密度地汇聚于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的沿海或中心城市。这种集聚效应在催生繁华工业区和超级都市的同时,也无情地抽空了广大内陆与山区的发展潜能,导致“山”与“海”之间的发展沟壑日益加深,最终固化为一种僵化的、不平衡的空间格局。这种路径依赖下的现代化,其成果的分享是局部的,其带来的矛盾与断裂却是全局性的。中国式现代化在充分尊重市场规律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引导与调控作用,运用制度体系的整体优势,对市场失灵领域进行前瞻性干预与战略性校正。山海协作,正是这一范式在区域协调领域的生动体现。它的核心使命在于通过顶层设计,重塑区域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将市场力量引导至更符合国家长远发展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战略方向,从而实现效率与公平在更高层次上的统一。

系统思维的精髓,在于从事物的普遍联系、相互作用和整体结构中去把握其运行规律。当我们将这一思维应用于区域发展时,沿海地区与广袤山区就不再是两个此消彼长的独立单元,而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一个不可分割的“发展有机体”。福建在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中长期秉持的“县域统筹、以城带乡、城乡融合、一体推进”指导思想,正是系统思维从哲学理念转化为具体操作方法的典范。它将省域空间视为一个巨型的生命系统,其中的每一个县城、每一个乡镇都是功能各异但又紧密相连的器官或组织。而“山海一盘棋”的战略构想,则是这一思路在更大空间尺度上的延展与升华。它系统性地打破了长期制约资源自由流动的行政区划壁垒,致力于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功能的重新定位、资源的统筹配置与产业的协同布局。

在这一宏大系统中,山区的发展滞后性,是整个区域发展有机体上的一块短板。根据系统论中的“木桶效应”,这块短板所制约的,绝非仅仅是山区自身的福祉,而是整个福建发展系统的总体容量、健康水平与可持续性。因此,对山区的支持与投入,不再是一种道义上的、单向度的“扶贫”或“输血”,而是一种对系统自身进行战略性“强身健体”与“功能优化”的必然投资。这要求决策者必须具备超越单个地区、单个部门局部利益和短期政绩的远见卓识,从全省乃至全国的发展大局出发,去审慎思考:如何将山区的生态屏障价值、碳汇储备能力、特色文化资源,与沿海地区的科技创新动能、金融资本优势、国际市场渠道,进行创造性的有机结合,从而催生出“1+1>2”的系统性增值效应。

由此,福建的山海协作绝非一项简单的区域经济政策,它是在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这一宏大哲学思想的滋养下,结合中国具体国情与时代要求所进行的一场伟大实践。它在实践中逐步展现出其对市场局限的审慎思考、对系统思维的娴熟运用,以及对整体发展的不懈追求,清晰地标示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上的独特智慧与制度优势。

山海有机体:

山海协作的实践机理与机制创新

一个区域发展有机体的生命力,取决于其内部子系统之间物质、能量与信息交换的效率和密度。福建探索的山海协作,正是为这个有机体构建了一套现代化的“循环系统”,以此从根本上提升其运行活力与发展韧性。

首先,以现代化基础设施实现“山海联通”,打通区域循环的物质基础。山海协作优先推进交通、信息等基础网络的互联互通,旨在从根本上压缩时空距离,降低系统内外部交易成本。在物理层面,通过高速铁路、公路网、港口联动等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的全面建设,将以往阻隔山海的地理天堑变为通途,极大地提高了人员往来与物资流通的效率。在信息层面,通过覆盖全域的宽带网络、5G通信和数字化平台的建设,构建起灵敏的“数字神经网络”,确保信息流、数据流能够瞬时、无缝地传递,彻底打破了山区因地理位置造成的信息壁垒,使其能够同步感知全球市场的脉搏与科技前沿的动向,为要素的精准流动和高效配置提供信息支撑。这套硬联通体系,如同为区域发展有机体构建了强健的“循环系统”骨架。

其次,以创新性制度机制驱动“协同赋能”,激发有机体的内生动力。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基础上,福建通过系统性的制度设计,推动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在山海之间实现高效有序流动。这方面,系统性的机制创新发挥着关键作用。一是构建“山海共生”的协作机制,通过打造“产业飞地”与“科创飞地”并行的共建共享机制,从利益分配和组织保障上打破行政与地理边界,激励资源要素的跨区域优化配置。沿海地区在山区布局“产业飞地”,如厦龙合作区、泉三高端装备产业园等,带动制造环节向山区延伸,利用土地与劳动力优势降低生产成本;山区则在沿海设立“科创飞地”,如龙岩(厦门)火炬高新区创新中心、南平(福州)产业创新孵化中心等,依托沿海的人才与科研资源开展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二是打造“山海联动”的产业生态,将沿海的研发能力、总部功能与山区的制造空间、基地资源相结合,构建“沿海研发+山区制造”“沿海总部+山区基地”等产业链价值链一体化布局,推动新质生产力在山海间协同培育。例如,福州与南平通过签订工业发展协议,推动沿海先进制造业技术向山区转移;厦门与龙岩联合举办招商引资推介会,促成量道新能源、龙美智慧医疗器械等项目落地,实现新能源产业链的跨区域延伸。这种以制度为牵引、以产业链为纽带的协作模式,有效避免同质竞争,增强了区域产业体系的整体韧性与协同效能。

最后,以均等化公共服务推动“成果共享”,实现有机体整体的共生共荣。有机体的健康发展,不仅依赖于要素的循环畅通,更要体现在每一个组成部分的福祉提升上。福建在推进山海协作过程中,始终将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促进山海有机体协同共富的关键路径。自2023年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做深做实新时代山海协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意见》以来,沿海8家三甲医院对口帮扶25个山区县医院,26个县(市、区)建立教育结对机制,252名干部赴山区挂职,620名省级科技特派员深入山区开展服务,致力于推动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从沿海向山区下沉。依托城乡融合中“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的实践经验,加快5G网络、农村寄递物流等体系向山区延伸,打通山海要素流动的“最后一公里”。不仅切实解决了山区群众的民生关切,更从系统运行层面强化了山海有机体的内在联结——整体的繁荣离不开局部的活力,而局部的获得感与发展能力,正是有机体持续发展与稳定的根本所在。

山海协作的深入推进,使“山”与“海”从地理单元升华为功能互补、成果共享的有机整体。在这一过程中,山区通过持续获取沿海的资本、技术与信息等,逐步打破封闭状态,实现系统层级的跃升;沿海地区也借助山区的资源禀赋与生态承载力,拓展了发展纵深。双方不再是单向帮扶,而是构成了彼此依存、互利共生的正向循环。以系统融合为路径、以共富发展为目标的协作模式,不仅增强了福建区域经济的整体韧性与竞争力,也为理解山海有机体的核心要义提供了实践注脚——一个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系统,必然建立在各组成部分协调共进、成果共享的基础之上。

山海共同体:

深度融合促共富的新历史方位

立足于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福建应以前瞻性的战略视野,将山海协作从卓有成效的实践经验,系统性地升华为指导未来发展的科学方法论。这要求我们以山海共同体的整体视野,深刻把握“山”与“海”的辩证统一。通过机制、产业、设施与民生的全方位升级,推动山海协作向更高层次的整体性治理跃迁,致力于持续深化探索,不断完善机制,争取为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特质的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更多可资借鉴的经验。

创新体制机制,构建协同治理新格局。面对山海协作进入攻坚期所暴露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必须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作为破题的关键,通过系统性制度创新,破解制约协同发展的壁垒。当前,山区生态保护刚性约束与沿海产业转移需求间的博弈、地区间在重大项目引进上的隐性竞争,以及协作成本共担与利益共享机制的不完善,都对现有治理体系提出了改革要求。为此,首要任务是强化省级层面的统筹权威,建立跨区域、高层级的协调机构,对全省生产力布局、生态补偿标准与核心发展指标进行统一规划与刚性约束,确保山海双方在共同目标下有序协作。改革的关键在于完善政绩考核与利益调节机制。要彻底扭转以GDP为核心的“指挥棒”,建立涵盖生态质量、民生改善与协作贡献的综合性政绩考评体系,引导各级干部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同时,加快构建基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科学量化山区生态贡献,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现实转化,从制度上保障保护与发展的长效平衡。

促进产业协同,筑牢价值共创根基。为推动山海产业由互补走向深度融合,福建应以构建山海一体、价值共生的现代产业生态为核心路径。未来产业协作必须超越初级的“互补”阶段,迈向高级的“融合”形态,这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系统思维下的产业布局,旨在构建一个“沿海研发+山区制造”模式升级版的全产业链生态系统,实现山海优势在价值链高端的辩证统一。要警惕简单的产业梯度转移,应共同面向未来产业,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进行战略性共建。同时,要充分释放山区的生态禀赋,借助沿海的数字技术与市场网络,大力发展康养、文旅等“美丽经济”,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高端转化。在此过程中,必须前瞻性地防范“技术鸿沟”,通过在山区布局数字基础设施、建立技能培训基地等方式,确保山区劳动力能主动适应并融入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进程,平等共享科技进步的红利,为山海共富注入可持续的产业动能。

打通山海脉络,夯实一体循环基础。面向山海共同体建设与共同富裕目标,必须将基础设施与数据流通作为支撑区域一体化的关键支柱。福建应立足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背景,以数字福建建设为牵引,统筹推进传统与新型基础设施的协同布局,全面打通山海之间的物理与数字通道。一方面,要加快构建覆盖全省的“山海211”交通圈,推进跨区域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消除制约要素流动的物理瓶颈。另一方面,要协同推进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推动5G网络、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向山区延伸,实现山海信息基础设施均衡覆盖,为区域一体化发展筑牢硬件基础。在此基础上,加快建设山海一体化的数据要素市场,建立健全数据资源标准、确权登记、评估交易与安全保障机制,推动山区生态资源数据、农业数据与沿海产业数据、消费数据在合规前提下有序流通与融合应用。通过数据要素的高水平循环,激活山区资源潜能,赋能产业数字化转型,培育区域协同新业态,为山海共同体注入高质量发展动能。

推进服务互享,筑牢民生福祉根基。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山海协作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民生福祉的系统性提升上。为此,福建应推动公共服务从单向输送向能力共建与制度协同转变,构建山海一体的民生保障体系。要通过深化教育医疗资源下沉、鼓励人才双向流动、促进文旅融合,实现发展成果的普惠于民。尤其要注重将先进的管理模式、教学方法和医疗技术系统性地植入山区,培养“带不走”的本土人才队伍,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同时,创新共享模式,大力发展远程医疗、在线教育,借助数字技术跨越地理阻隔。共享的不仅是资源,更是宝贵的发展机会,其目标是让系统内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公平地享有现代化成果,从而在共建共享中提升获得感、认同感与归属感,真正体现山海共同体在推动共同富裕中的制度优势与实践价值。

(作者分别为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副院长,厦门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三环集团股价涨5.03%,大成... 11月25日,三环集团涨5.03%,截至发稿,报44.48元/股,成交6.29亿元,换手率0.77%...
三环集团股价涨5.03%,摩根... 11月25日,三环集团涨5.03%,截至发稿,报44.48元/股,成交6.33亿元,换手率0.78%...
三环集团股价涨5.03%,平安... 11月25日,三环集团涨5.03%,截至发稿,报44.48元/股,成交6.33亿元,换手率0.78%...
飞龙股份A股股东户数减少400... 11月24日消息,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1月20日,飞龙股份A股股东总户数为8.9万户,较上期(...
中国排球名宿郎平获国际奥委会教... 中新社北京11月25日电 当地时间24日,国际奥委会在总部瑞士洛桑颁发国际奥委会教练员终身成就奖,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