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遍闽山闽水,触摸一座座涉侨建筑的砖石肌理,人们会深切感受到这些侨厝是海外侨胞“根”的坐标,更是民族“魂”的载体,保护它们是对跨越山海的家国情怀的接续守护。
群贤楼“穿西装、戴斗笠”的设计,是陈嘉庚先生“守文化之根、纳世界之长”的精神具象;朝东楼留白的“烂尾”空间,比任何雕饰都令人震撼,那是侨胞爱国情怀的“纪念碑”;天一总局“天下一家”的徽志,诠释“侨批即乡愁”的分量。这些建筑是活的“侨史教材”,让抽象的侨胞精神具象化,可触可感。
保护涉侨建筑,“修旧如旧”是底线,“合理利用”是关键。除了文中所述的涉侨建筑外,目前我省各地都在因地制宜地推进这项工作,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比如,漳州着手修缮保护漳州古城骑楼、潘尚书府,通过数字化建档、分级分类管理、活化利用等措施,恢复涉侨历史建筑风貌;厦门市思明区打造中华街区为侨乡文化遗产网红打卡地;莆田涵江区以江口镇为试点,为在册的侨厝配置3D动图,多维度展示涉侨建筑风貌和侨史文化等。
当然,随着时代与科技的发展,未来涉侨建筑的保护与合理利用还可以与时俱进。比如,利用激光扫描与AI建模技术,精准复刻建筑的梁架结构、雕饰纹路,为每座侨厝建立动态更新的电子台账,实现建筑风貌的永久留存;打造沉浸式“云平台”,借助VR技术搭建虚拟展厅,结合AI语音导览,让海外侨胞轻点屏幕就能“踏入”祖宅;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制作智能导览小程序,游客扫描建筑即可获取详细信息,将侨厝背后的家国情怀触达更广泛的受众,让华侨精神更好地代代相传。
下一篇:逐梦全运 闽军荣耀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