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歌手当道 音乐综艺如何以“真声”唤“真心”?
创始人
2025-11-25 06:17:01

(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天津日报

  近年来,在AI(人工智能)技术持续改写音乐创作规则的当下,网络上涌现出一大批由AI作曲、作词、演唱的音乐作品,其中部分作品获得了流量和口碑双丰收。与此同时,2025年第四季度相继亮相的《中国唱将》与《声鸣远扬2025》,则展开了一场音乐综艺节目价值回归的探索。这两档节目的同期亮相,折射出行业对音乐价值与未来发展路径的深度思考。

  创新内容形态

  以真实为利器以传统润新声

  当2025年第四季度的综艺赛道两股强劲的音乐浪潮出现,市场看到的不仅是两档节目的竞争,更是一场关于音乐价值、人才培养与行业出路的深度对话。一边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推出的音乐人才选拔节目《中国唱将》,另一边则是八大平台联合创制、以“真直播”为利器的《声鸣远扬2025》。在政策引导与市场渴望的双重驱动下,优秀歌唱人才选拔类节目正以一种更为审慎、更富使命感的形式,重归大众视野。

  《中国唱将》的核心立意超越了普通选秀,它旨在构建一个“国家级音乐人才集训营”。节目不仅会聚了薛之谦、汪苏泷、周深、谭维维等七位流行唱法导师,更整合了来自国家级院团与顶尖艺术院校的专家阵容,形成了阵容强大的师资团队。其创新之处在于,它构建了一个从专业遴选、封闭集训、大师指导到最终登上国家级别舞台的完整生态闭环。

  节目中,选手郜逸萍一曲沪语《归江南》,让非遗沪剧的婉转韵味在现代舞台绽放;都楞扎那的《游牧》,则用古老的呼麦技巧展现了草原文化的辽阔深邃。这些内容设计,凸显了节目在艺术专业性上的高要求与在文化传承上的自觉担当。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师彭侃认为,《中国唱将》在精神内核上延续了被誉为“中国首个国家级电视声乐权威赛事”的“青歌赛”传统,它通过更现代化的包装与系统化的培养模式,实现了对传统IP的创造性转化,这体现了主流媒体在音乐人才培养机制上的一次重要探索。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声鸣远扬2025》,则选择了一条“联合作战”与“技术赋能”的赛道。由湖南卫视、北京卫视等六大电视平台,联合芒果TV、腾讯视频两大网络平台共同打造,这种规模空前的合作模式本身,是当前综艺市场应对成本压力、寻求效益最大化的一次大胆实践。

  节目以“青春敢唱,一鸣惊人”为口号,其核心赛制为“海搜双通道选拔+预选赛录制+总决赛12场真唱真直播”,旨在用“无修音”的真实性与“实时互动”的参与感,重拾音乐竞技的原始魅力。然而,颇具意味的是,在严格的直播环境下,节目的戏剧性看点部分转移至了评委席上的“突发状况”。评审们为争取心仪选手而现场打破规则、修改赛制的急切,以及在直播镜头前措辞谨慎甚至略显无措的真实反应,这些未经设计的瞬间,反而成了社交媒体上热议的话题,为节目带来了意料之外的关注度。

  彭侃分析认为,两档节目的集中回归,是行业在经过前几年的调整后,对如何重塑兼具社会价值与市场影响力的内容形态所作出的积极回应。节目通过强化专业导向、主流价值与文化内涵,实现了更为柔性的价值引导,为当前略显疲软的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在选手构成与音乐类型上偏重民族、美声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流行元素的比例和大众接受的广度,但其文化价值不容小觑。从北方胡同歌谣到岭南婉转曲调,再到西北草原牧歌,尤其是新疆“歌舞之乡”特色与广东潮汕、客家歌曲的登台,使得节目超越了单纯的娱乐功能,成为挖掘地域音乐文化、活化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华语音乐文脉的重要平台。

  此轮音乐综艺的“同台对垒”,清晰映射出行业在技术迭代与流量主导的时代背景下,于政策要求、市场效益与文化使命之间寻求新平衡点的探索轨迹。它们的实践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共识:在纷繁的娱乐表象之下,音乐作为艺术的公共属性、本体价值及其引领作用,正在被重新唤起并得到强化。

  寻找音乐综艺价值

  谱写那些无法被计算的人间真情

  当技术能够模拟“完美”,当算法可以生成旋律,音乐综艺的价值何在?答案或许正蕴藏于那些无法被计算的人间真情。

  舞台的聚光灯下,音乐剧演员遇泓羊闭目吟唱《欠父亲的话》。那些未能说出口的告白,那些永远错过的最后一面,在旋律中缓缓流淌。镜头扫过评委席,那英悄然摘下眼镜拭去泪痕,华晨宇转身背对镜头,何炅的声音微微颤抖。这一刻,舞台与观众席的界限消融,所有人共同沉浸在一种深切的情感共鸣中。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音乐综艺悄然扮演着情感连接器的角色。它们已从单纯的才艺展示,进化成为集体情感体验的载体。山东小伙薛琦在节目中坦诚分享因肤色而自卑的成长历程,他的歌声与故事相互印证,完成了一场公开的自我救赎;《中国好声音》中,单亲妈妈用歌声诉说对孩子的挚爱;《声入人心》里,学院派歌手倾吐坚守艺术理想的艰辛。这些真实的人生片段,让音乐超越了纯粹的技术竞赛,成为沟通心灵的桥梁。彭侃表示:观众在欣赏旋律的同时,更在聆听他人的生命故事,并在其中照见自己的影子。这种深层次的情感联结,正是音乐综艺能够持续吸引观众的魅力。

  不同的音乐综艺,精准地捕捉着这个时代的多元情感需求。《乐队的夏天》让中年群体在摇滚音浪中重拾青春热血;《声生不息》搭建起代际对话的桥梁,让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在经典旋律中找到共鸣;《中国新说唱》则为年轻世代提供了态度表达的出口。而《经典咏流传》中古诗词与现代音乐的创新融合,唤醒的是深层的文化认同;《声入人心》对美声唱法的普及推广,则激发了大众对高雅艺术的亲近感。这些节目如同多棱镜,折射出当代中国人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世界,在共享的音乐体验中,为观众提供了情感的宣泄口与慰藉所。

  回望中国音乐综艺的四十年发展历程,从1984年“青歌赛”的专业竞技,到2005年《超级女声》开启的草根选秀时代,再到2012年《中国好声音》推动的大片级制作,以及近年来《声入人心》《乐队的夏天》等节目的垂直领域深耕,技术的进步与模式的创新从未停歇。然而,正如彭侃所指出的,人们对真实情感联结的需求,始终是娱乐体验的核心。音乐选秀节目的魅力,在于满足观众的“梦想投射”需求,见证普通人迈向明星的旅程本身,就蕴含着天然的戏剧张力。

  彭侃进一步指出,当下音乐综艺面临的核心挑战是优秀选手的断层与同质化困局。尽管这类节目始终拥有稳定的观众基础,但真正能够打动人心、具备鲜明辨识度的新鲜面孔、特色声音却日渐稀缺。回顾选秀的黄金时代,正是李宇春的中性风格、曾轶可的独特唱腔、杨超越的“逆袭”叙事等极具个人色彩的选手,创造了现象级的社会话题。如何在现有框架下突破选角惯性,重新发掘那些兼具情感穿透力与市场号召力的真实个体,已成为行业亟待破解的命题。

  从已发布的综艺片单来看,音乐类综艺依然展现出强劲的创新活力:《超燃青春的合唱》集结新生代歌手进行合宿集训,并与国际合唱团同台竞演;《我是原创男声》则集结100位原创男声进行全品类音乐的新人选拔;《哆来咪哪里咪》创新“歌手教演员唱歌”的速成模式;《中国新生代·全球共唱季》则通过三维联动重塑少儿音乐综艺形态。这些新节目在题材上更加垂直多元,融合跨界元素,兼顾本土文化深耕与国际视野拓展。

  当AI成为创作者

  评判音乐的标准又该如何重塑?

  然而,就在音乐综艺不断强化其情感价值的同时,一场由AI驱动的技术革命正在重构音乐行业。从2016年首支AI创作流行单曲《Daddy's Car》(《老爸的座驾》)的稚嫩尝试,到2025年AI生成歌曲《Walk my Walk》(《步履铿锵》)登上Billboard(公告牌)乡村数字销售榜榜首,AI音乐已从实验室走向主流市场。今年4月,中央音乐学院自主研发的“智音”系统交出的首部AI交响乐《千里江山图》,通过神经网络解析北宋名画意境,将山水转化为音符,AI正在建立全新的音乐语法体系。

  这种重构也在改变着音乐创作。温州小学音乐老师将父亲的诗输入AI工具所创作的《铁枫流韵》,一举夺得中国首个AI音乐创作大赛冠军;杭州“音纪元”全国AI歌曲创作大赛收到超千首投稿,青年创作者占比高达95%。传统的“灵感→草稿→修改”线性流程,正被“数据训练→指令生成→人机共创”的新模式打破。

  “音乐创作从一门专业技能,变成了每个人都可以使用的表达工具。”天津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副教授杨愷指出,随着AI技术持续赋能音乐领域,一个全民创作的时代正在到来。AI不仅大幅降低了制作成本与时间,更通过智能工具实现了媲美专业水准的编曲与混音。在他看来,这将催生海量多元的新声音,甚至可能“诞生完全超出我们现有审美框架的音乐类型”。

  技术的浪潮也带来诸多挑战。版权与作品归属问题首当其冲。“AI模型使用海量现有作品进行训练,其生成内容是否构成侵权?版权如何划分?”这些都是尚待厘清的“灰色地带”。与此同时,当创作门槛大幅降低,追逐流量的同质化作品可能如潮水般涌来,“听众的注意力将日益碎片化,难以建立真正有深度的音乐审美。”杨愷对此不无担忧。

  当AI成为创作者,我们评判音乐的标准又该如何重塑?一个技术上无懈可击的AI作品,与一个情感真挚的人类作品,究竟哪一个更有价值?“有AI辅助创作后,我们比的不再是谁能更好地执行,而是谁拥有更不可替代的创意和更打动人心的真情。”杨愷表示,在《声鸣远扬2025》《中国唱将》等节目中,真情与创意正成为新的评判导向,这些舞台将更加聚焦“人的价值”。

  当技术呈现的“完美”触手可及,比赛的焦点将回归到那些技术无法替代的深层人性价值。“我们比的将不再是‘完美’,而是‘动人’;不再是‘技术’,而是‘灵魂’。”杨愷解释道,人类的魅力恰恰在于那些不完美的真实瞬间——一次气息的轻微颤抖,一个即兴的装饰音,一句带着哽咽却情感爆发的演唱。这些细微而不可预测的瞬间,才是直击人心的关键。

  AI技术不会只是音乐综艺的“点缀”,而是会重塑其制作与观看模式,开启“人机共创”的新叙事时代。杨愷描绘了这样的未来图景:选手不再仅仅是歌手或乐手,而是升级为“音乐导演”,他们用AI打造最具个人风格的作品。观众欣赏的不再只是歌喉,更是选手作为“音乐总监”的创作思维和独特品位。节目的表现空间也从“舞台”延伸至“创作后台”,选手在AI工具前的选择、尝试、灵感迸发的瞬间,都将成为节目内容,全方位展现艺术创作的魅力。“节目的终极价值在于回答:在机器无所不能的时代,什么才是人类独一无二的珍贵?是那些无法被计算的情感、抉择和灵魂的碰撞。”

  未来,AI音乐将进入更具创造性和交互性的新阶段。多元化复合发展正成为时代和市场需要的人才特质,音乐产业也将因AI的出现催生一系列新兴职业。杨愷预测,“音乐编辑”等行业将迎来巨大发展潜力。“合理运用AI创作,取其精华并改进不足,将个人特色与AI科技结合,这种融合产生的作品艺术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当真假音在舞台上交织,当地方小调与全球流行乐对话,这些节目不仅提供了娱乐,更成为解读当代中国社会的情感文本。随着技术发展和观众口味变化,音乐竞技节目仍在不断进化,但始终不变的,是对优秀音乐作品与真挚情感表达的永恒追求。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满4000减200之际 如何熬...   如果您最近打开账户时忍不住叹气,感觉市场像是开启了“满4000减200”的自动立减模式,那么,请...
RoboSense与滴滴自动驾... 据RoboSense官微消息,11月24日,RoboSense速腾聚创与滴滴自动驾驶宣布达成新一代R...
央媒看四川丨成都市新津区——绿... 转自:经济日报经济日报记者 刘畅成都市新津区素有“中国民营经济摇篮”美誉。如今,新津的产业门类日渐丰...
早安安徽 | 有望年底完工!合... 11月25日 早安安徽初冬时节,地处大别山腹地的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但家庙镇观音岩村千亩油茶花次第绽放...
刚刚,特朗普签了!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中国基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