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天津日报
冬日津城,寒意渐浓,但在东丽区,产业协同、合作共赢的热潮正澎湃涌动。近日,一场以“精准对接补链条 协同发展强产业”为主题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对接会在这里举行。
没有繁文缛节,不搞空泛表态,31家来自滨海新区和东丽区的企业负责人围坐一起,谈需求、亮家底、谋合作,现场气氛坦诚而务实。
“装备制造业是国之重器,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举办这样一场对接会,就是要为大家搭建供需对接桥梁,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创新,助力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东丽区委书记贾堤开门见山。
中船(天津)船舶制造有限公司、博迈科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中核(天津)机械有限公司等行业领军企业率先发言,提出核心配套需求。
“我们从2021年起在全国寻找合作加工的厂商,本地化配套率已从10%提升至70%,目标是在一两年内将整个委外供应链留在天津。考虑到造船行业需通过船级社认证,希望相关基础工作能提前推进。”中船(天津)船舶制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文福说。
博迈科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除了发布钢材、焊材等原材料需求外,更将寻找“数字化伙伴”视为战略重点。该公司总裁助理梁海说:“公司正全力推进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对提升安全管理、质量管控、生产工艺的软件和管理方法有着强烈需求。”
…………
龙头企业提出需求后,天津钢管制造有限公司、天津钢铁集团、金桥焊材集团、天津新赛瑞机器设备有限公司、天津市丽川电力装备有限公司等5家配套企业,也结合自身优势,提出深化合作的具体思路。
整场对接会持续近两小时,而交流并未随会议结束而停止。企业家们仍在现场继续沟通、互加微信、邀约考察。
天津新赛瑞机器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祁轶舲成为会后“焦点”之一。她介绍,公司新建的铸锻件技改项目与4500吨大锻机能力,可匹配海洋工程等领域对高端核心部件的需求。“会后已有多家企业主动联系,希望了解曲轴生产的尺寸与工艺细节。”祁轶舲说。
“这场对接会开得很成功,企业之间‘从听说过到接上头’的效率,是最直接的成效体现。”采访中,不少参会企业家表示。
其实,对接会成功的背后,是区域产业布局持续优化与营商环境的系统提升。东丽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杨声远介绍,目前,全区已形成以高端装备制造为代表的6条重点产业链,今年前三季度产值规模达639.6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超90%,覆盖32个工业大类,具备为各类龙头企业提供全链条配套的能力。
如何让对接的“火花”转化为合作的“果实”?东丽区的答案很明确:服务不止于一场会。杨声远表示,全区将按照“一条产业链、一个工作专班”的模式,持续跟踪回访,强化问题分析与过程服务。“全年计划举办不少于50场此类对接活动,并运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等政策,支持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智改数转,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他说。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这为东丽区进一步做好制造业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产业链供应链是产业发展的‘生命线’。此次对接会充分彰显了企业携手并肩、共谋发展的强烈意愿。”贾堤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区域协同、推动差异化发展、优化营商环境,推动装备制造产业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