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辽宁日报)
转自:辽宁日报
本报记者 费嘉维
“靠着这笔80万元的‘文明诚信贷’,我不仅扩大了水稻种植面积,还添置了新的收割机。秋收时,亩产比去年提高了10%,算下来,能多赚好几万元。没想到‘文明信用’在咱这儿真能当钱花!”盘锦市盘山县金秋水稻种植家庭农场主王迪站在刚秋收完的稻田边,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
王迪所说的“文明信用”是指在盘锦市开展的守信激励活动中被认定为“诚信文明户”“诚信文明农民专业合作社”“诚信文明示范家庭农场”,认定标准包括诚信守信、勤俭节约、合法合规经营、积极学习创新、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内容。今年,王迪凭借“诚信文明示范家庭农场”的认定,无须抵押担保,就顺利拿到了涉农信用贷款,圆了“扩大经营、增收致富”的梦。
王迪的家庭农场种植水稻已有5年,共承包土地1000余亩。往年每到春耕备耕或扩大生产时,资金周转问题总会让他犯难。“以前找银行贷款,不仅得找担保人,而且手续又多又复杂,等批下来,农时都快错过了。”王迪说。
2023年12月,盘锦市开展第一届守信激励活动,村党支部书记告诉王迪,只要被认定,就能申请无抵押、低利率的“文明诚信贷”。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王迪提交了申请,最后经过多部门联合认定,因诚信经营、邻里和睦、社会信用良好,他的农场被认定为“诚信文明示范家庭农场”。
“被认定后,我非常开心。今年2月正是春耕备耕的关键期,我就申请了贷款,银行的工作人员很快就来到农场实地走访,当天贷款就批下来了,80万元直接打到了我的账户上,全程没让我跑一趟冤枉路!”王迪说。
这笔贷款解了王迪的燃眉之急。他用40万元购买种子化肥,10万元购置农机,剩下的贷款新建了10座育秧棚。有了资金支持,新建的育秧棚可以实现秧苗自给自足,省下了一大笔人工费。今年,他尝试种植了新品种水稻,实现了丰收。
“推出‘文明诚信贷’,既是用金融手段激励群众讲文明、守诚信,也是为了破解农户的‘贷款难、贷款贵’问题,让文明诚信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硬通货’。”盘锦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赵书哲说。自首届文明信用守信激励活动开展以来,盘锦市文明办以县域为单位,从县级及以上文明家庭、合作社、家庭农场中筛选,严格开展多部门联合认定,并征求纪检监察、网信、公安等部门的意见,最终确定名单。
截至目前,盘锦已认定诚信文明对象400余户,发放涉农信用贷款超3000万元,不少农户靠这笔贷款发展产业、实现增收。今年5月启动的第二届“‘星’耀盘锦、守信激励”活动,进一步细化了认定标准,共设置10个星级,获得6星级以上的经营主体可申请“文明诚信贷”。同时,盘锦市建立了复查机制,对已认定的经营主体每年进行复核,合格者继续享受激励政策,不合格者取消认定,确保“文明信用”不掺水、激励政策不走样。
如今在盘锦,像王迪这样靠“文明信用”致富的农户越来越多。今年活动结束后,已有21户星级主体提交了“文明诚信贷”申请,贷款审批金额近1500万元。
下一篇:科技实力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