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约1克、身长仅2厘米,却能在一秒内原地转弯280度,以每秒9.6厘米的速度灵活移动……这个形似蟑螂的小巧装置,其实是一款高度仿生的微型机器人。它不仅动作敏捷,更具出色的环境适应能力,从高处跌落即使“肚皮”朝天,无需翻身即可继续爬行;受到约120斤外力踩压时,还能收缩“四肢”以自我保护,待压力移除后恢复行动,展现出如原型“小强”般强大的韧性。
近日,记者在电子科技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吴一川的实验室中,见到了这款兼具高机动性与强稳健性的“电子蟑螂”。相关研究成果已于今年7月发表于《自然-通讯》上。
这款机器人究竟有何亮点能登上国际权威期刊?未来又可能应用于哪些场景?
跑起来的“四方桌”
仅1个执行器控制行动轨迹
从外观上看,“电子蟑螂”机器人更像一张微型的“四方桌”。其核心在于“桌面”——一片由柔性压电材料(PVDF)制成的驱动器,它充当了机器人的“人工肌肉”,负责调控所有行动。
在这片薄薄的“人工肌肉”之下,集成了电池、控制电路与传感器等关键部件,它们通过直径仅头发丝四分之一的细线与之相连。只需通过手机蓝牙向电路板发送指令,便能远程操控它。
据吴一川介绍,整个机器人最大的创新亮点,正是这片经过巧妙设计的“人工肌肉”。与依赖复杂机械结构的大型机器人不同,这款微型机器人的控制开辟了一条全新路径。“它仅用1个执行器,通过调节不同频率,就能灵活控制4条‘腿’末端的运动轨迹,包括其形状、方向与倾斜角度。”吴一川表示,“这实现了以往通常需要多个驱动器才能完成的复杂运动,从而显著缩小了体积、减轻了重量,展现出高度的系统集成度和可控性。”
在展示的原理视频中,记者看到,这片薄薄的“肌肉”在通电后被激活,开始活动,但初期的运动轨迹杂乱无章。随后,研究人员为其前后加装上“腿”,运动便立刻有了大致的方位。
从博士阶段起,吴一川便专注于微型机器人的研究。他在发现材料的运动特性后,逐步摸索其规律,进而为其装上“腿”、动力电池和控制电路,不断调试优
化,最终让这款微型机器人的雏形得以诞生。
实验结果也未让人失望。结果显示这款无线微型机器人,在同类型微型机器人中展现出领先的运动性能。
探索背后原理
未来微型机器人向能跳能飞发展
一个执行器为何能精确控制四条“腿”的复杂运动轨迹?为了揭示其中的机制原理,吴一川自2023年起展开了深入探索。
团队投入大量精力,通过反复实验与数据积累,逐步捕捉到机器人运动中的规律。借助每秒可拍摄4000张图像的高速摄像机,细致记录下机器人在不同振动频率下的运动状态,并据此持续优化其机械结构。
“我们通过实验发现,绞丝形的腿结构能实现更灵活的控制效果。”吴一川介绍,随着机器人前进、后退、转弯等各类运动数据的不断积累,团队逐步从现象中提炼出共性规律,并推导出精准控制腿部运动轨迹的理论基础。
“这是多振动模态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吴一川解释,就像两个人各执绳子一端轻轻甩动,绳子会呈现出一条平滑的弧线,这是最简单的振动形态;而当甩动频率加快,绳子上就会出现多个波峰与波谷,形成更复杂的高阶振动模式。
2024年底,随着理论框架的成熟,“电子蟑螂”机器人3.0版也顺利问世。得益于极轻的整体重量,这款机器人还展现出两栖活动能力。在水面上,它的“腿”可充当“船桨”,虽因流体阻力而速度略减,但仍能依靠不同频率的驱动实现可控滑行。
凭借其小巧、灵活的特性,该机器人在灾害搜救、管道检测、狭小空间作业等领域显示出广泛的应用潜力。然而,要实现真正的场景落地,仍须突破电池续航、自主智能等关键技术瓶颈。
吴一川透露,团队正从跳蚤、蝴蝶、沙漠蛇等生物的运动中汲取灵感,致力于开发能跳、能飞、能自适应走位的下一代微型机器人。“希望这些机器人未来能走出实验室,真正服务于生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