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水变宝,新窖酿出老窖香
创始人
2025-11-25 05:52:05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高杲

      千年老窖万年糟,酒好还需窖池老。”白酒行业这句流传已久的俗话,说出了浓香型白酒风味的核心密码——窖泥中的己酸菌。这种肉眼难见的微生物,生产出己酸、己酸乙酯等关键风味物质,赋予白酒窖香浓郁、香味协调的口感。然而,优质窖池养成并非易事,往往需要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沉淀,窖泥中的己酸菌才能形成稳定的产香能力。

      长期以来,己酸菌的工业化、可控化培养,一直是制约白酒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

      近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成都生物所)研究员李东团队取得一项重大突破:该团队以白酒酿造中产生的有机废水——黄水为培养基,成功实现己酸10吨级工业化应用。这一成果不仅让曾经无用且难处理的黄水变废为宝,更打破了新窖难出老窖香的行业难题,为白酒产业降本提质、绿色发展开辟了全新赛道。

    攻关之路

    废水变成培养基

      在项目技术负责人、成都生物所副研究员朱晓宇的办公室里,桌上摆放着伏特加、白酒、果味酒等10多种饮品;角落里的几个试剂瓶中装着的透明液体,看似是白开水,实则是“调酒师”己酸乙酯。

      “你凑近闻闻,它带着淡淡的果香。”朱晓宇拿起试剂瓶演示,仅滴入几滴己酸乙酯,摇晃均匀后再品,原本单薄的酒香就变得丰满醇厚,窖香的层次感也清晰起来。

      令人想不到的是,培育“调酒师”的“土壤”,竟是让白酒企业长期头疼的废水——黄水。

      在白酒酿造环节,随着粮食的发酵,窖池底部会慢慢渗出一种黄褐色液体,它就是黄水。黄水富含残留淀粉、糖分、有机酸等物质,缺乏利用价值,多数酒企只能将其当作废水处理。

      “一吨黄水的处理费用在30—60元,如果企业每年产生一万吨黄水,处理费用就要几十万元。”李东说,除了增加企业成本外,黄水的化学需氧量等污染物含量远高于城市污水,一旦处理不当,还会造成环境污染。

      如何让黄水变废为宝?这个问题成为科研人员关注的重点。2015年,团队在研究窖泥时偶然发现,黄水中富含乳酸、糖分等物质,这些物质恰好是己酸菌生长代谢所需要的“粮食”。“我们突发奇想,能不能用黄水代替传统窖泥,定向培育己酸菌?”朱晓宇说,这个大胆的设想,成为团队科研攻关的起点。

      传统的己酸菌培育,依赖老窖池窖泥中的天然菌群,这些菌群要经过数十年的自然筛选、驯化,才能具备稳定的产香能力。团队探索的黄水培育模式,不到3天就能培育出高活性的己酸菌群。

      “实验室阶段的进展非常顺利,我们不仅成功合成了己酸、己酸乙酯,还通过基因测序等技术,弄清楚了己酸菌在黄水中的合成机理。”朱晓宇说,通过黄水定向培育己酸菌,不仅创新了经济价值,还有效缓解了环保问题。

    破局之道

    打造微生物团队

      尽管在实验室阶段早早取得突破,但要将技术转化为产业应用,却面临着重重阻碍。

      “实验室和工厂完全是两个‘战场’。”朱晓宇直言,实验室用的黄水基本上是同一批次,成分稳定、杂质少,己酸菌的生长环境能精准把控。但到了工业化生产中,黄水来自不同酒企、不同发酵批次,成分复杂且波动大。单是这一点,就给己酸菌的培养带来巨大挑战。

      更关键的问题,出在培育模式上。传统酒企培育己酸菌,采用的是单菌纯培养模式——先从窖泥中分离出纯己酸菌菌株,再像培养酵母一样单独发酵。

      可己酸菌是严格的厌氧菌,这种培养方式如同在真空里种花:要对黄水进行严格灭菌,杀死所有杂菌,只留下己酸菌。灭菌过程不仅要消耗大量能源、增加成本,还会破坏黄水中原本的微量营养物质,导致己酸菌的产率大幅下降。

      单菌培养走不通,能不能模仿自然窖泥的微生态,给己酸菌找帮手,构建一个微生物团队?这一思路的转变,让项目柳暗花明。

      团队研究发现,在天然窖泥中,己酸菌从来不是孤军奋战,而是与乳酸菌、甲烷菌等多种微生物共生共存,形成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基于这一发现,他们决定放弃单菌纯培养,转而构建以己酸菌为核心的微生物团队,进行生态培养。

      “这就像一个高效运转的工厂,乳酸菌负责采购原料,己酸菌负责生产核心产品,甲烷菌负责处理废料,三者分工明确、相互配合。”朱晓宇说,乳酸菌将黄水中的大量残糖高效转化为乳酸,提供己酸菌生长所需的核心营养;己酸菌专注于将乳酸转化为己酸等高附加值产物;甲烷菌将己酸菌合成中产生的氢气等副产物转化为甲烷,避免副产物积累对己酸菌生长造成抑制,为整个体系营造稳定的生长环境。

      构建起微生物团队后,如何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成为下一个需要攻克的难题。

      在黄水中,除了微生物团队,还存在丙酸菌、丁酸菌等微生物,它们会与己酸菌争夺营养和生存空间,直接影响己酸的合成效率。

      为解决这一问题,团队经过反复试验,研发出一套动态调控技术:通过调节发酵罐内的温度、酸碱度、底物浓度等关键指标,根据菌群生长状态,动态调整培养条件,确保微生物团队始终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经过大量实验摸索,团队建立起一套成熟的参数体系:将乳酸菌、己酸菌、甲烷菌组成的微生物团队占比稳定在95%以上,同时保留不到5%的丙酸菌、丁酸菌等非核心菌,让它们发挥协同作用。

      “这些非核心菌并非无用,它们产生的微量丙酸、丁酸及其酯类衍生物,能让白酒的口感更丰满、香味更协调,更接近天然老窖的风味。”朱晓宇补充道。

      目前,该项技术成果已在两家企业落地,建成两条己酸生物制造工业生产线,既帮助企业节省了高额的黄水处理成本,又降低了优质窖泥的培育成本。

      朱晓宇说,未来将继续优化技术参数,推动该项技术向食品发酵、农产品加工等更多领域拓展,让更多工业废弃物变废为宝。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中证A500ETF景顺(159... 11月25日,截止午间收盘,中证A500ETF景顺(159353)涨1.40%,报1.155元,成交...
A500ETF嘉实(15935... 11月25日,截止午间收盘,A500ETF嘉实(159351)涨1.41%,报1.152元,成交额1...
半导体ETF南方(159325... 11月25日,截止午间收盘,半导体ETF南方(159325)涨1.98%,报1.388元,成交额22...
A500ETF龙头(56380... 11月25日,截止午间收盘,A500ETF龙头(563800)涨1.51%,报1.140元,成交额4...
A500ETF工银(15936... 11月25日,截止午间收盘,A500ETF工银(159362)涨1.43%,报1.202元,成交额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