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妇女报)
转自:中国妇女报
·阅读提示·
近日,“全球多元文明视野下的女性地位变迁和性别平等”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会议围绕“妇女史学史与史学理论”“战争、和平与妇女的发展”“女性权利的争取”“女性与家庭”“女性的社会地位”“妇女史研究方法与研究材料的创新”展开讨论,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全球及各地区性别平等事业贡献学术智慧与实践力量。
■ 鲁迪秋
近日,“全球多元文明视野下的女性地位变迁和性别平等”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会议由上海师范大学世界史系、上海师范大学女性研究中心、上海市妇女干部学校、《妇女与性别史研究》编辑部主办。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裔昭印主持开幕式。上海师范大学校长陈恒教授、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副所长张永英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郭小凌教授、上海市妇女干部学校校长陆海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编辑常绍民编审分别致贺辞。
妇女史学史与史学理论
充分了解史学史和史学理论,是历史研究创新的重要前提,与会学者通过研究国内外妇女史研究的发展历程与特征以达到了解妇女史学及其贡献的目的。美国罗文大学教授王晴佳认为,妇女与性别史深刻改造了人们的历史观。《山西师大学报》编审畅引婷以杜芳琴的华夏族父权制理论为中心,认为妇女史研究应深入探讨性别机制的规律和轨迹。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邱静从社会性别视角重新审视了柏拉图的政治思想。上海科技大学副教授陈茂华对20世纪美国女性和性别史学进行了批判性审视,强调历史正义是这一时期女性和性别史学的核心伦理诉求。北华大学讲师辇宏晔梳理了印度女性史学的发展历程。上海行政学院讲师李瑞璞分析了20世纪30年代董家遵的中国妇女史研究如何推动中国本土妇女史研究的社会科学化。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生黄嘉怡考察了20世纪初美国女性史学奠基者玛丽·比尔德的治史观念与实践。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王悦回顾了近30年来女性主义思潮和性别史研究对西方帝国史研究的影响。
战争、和平与妇女的发展
战争与和平是人类历史的重要主题,也对历史上女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年是北京世妇会举办30周年和全球妇女峰会召开的重要时间节点,且时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李英桃以北京世妇会亲历者和社会性别学者的双重身份,梳理了北京世妇会召开30年来全球性别平等取得的进展和挑战。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孙建党和博士生张月雅从全球南方视角出发,考察了妇女发展议题的形成、演变及其知识生产。中国近代历史上,众多女性参与了战争与革命,也极大改变了自身命运。上海理工大学副教授宋青红探究了抗战时期的女兵改造。黑河学院研究员孙丽红考察了战时中国和苏联女性的贡献。上海大学博士生赵煜聚焦抗战期间华北根据地的新法接生工作。重庆师范大学讲师辜雅分析了抗战时期克利浦斯夫人的中国之行对战后英国对华决策的影响。中共中央党校博士生张文锦探究了土地改革时期甘肃省的妇女工作。上海大学讲师林威杰探讨了战后在台湾的女革命者的革命精神。
女性权利的争取
历史上,女性们曾为争取社会生活不同领域的平等权利而不懈奋斗。她们始终是争取自身权利的主体,展现出强大的能动性,推动着性别平等进程。在婚姻关系方面,上海大学教授刘长林等探讨了近代中国“自外向内”的妇女解放在社会各阶层接受程度不均的问题;暨南大学博士生马晓朵考察了20世纪中后期美国纽约州离婚法的变革。在财产权利方面,江南大学助理研究员张志军通过分析明清“惜嫁溺女”现象,说明了当时社会教化对女性财产继承权的削弱;青海师范大学副教授谢芝芹从“家庭奴隶”概念出发阐释古希腊和先秦社会妇女的财产权利;长沙理工大学讲师姚二涛溯源了1957年中国社会对家务劳动与妇女解放关系的讨论。在时尚审美方面,河南师范大学副教授何科分析了近代中国欧式高跟鞋的流行与风波;上海社会科学院硕士生靳胜昔借民国报刊分析了当时女性的“裸足”现象。在文学方面,绍兴大学副教授林存秀探究了写作中的父权语法等。
女性与家庭
家庭是国家治理的关键对象,也是妇女生活的重要场所。在家庭权力来源方面,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郭海文等探讨了中国古代女性如何以家务劳动深刻影响家庭“微环境”;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张瑾等考察了尼罗河水尺的生育象征与埃及早期的女性地位;上海师范大学讲师鲁迪秋阐释了家庭幸福理想对美国早期国家构建的意义。婚姻家庭变迁方面,复旦大学博士后陶良琴聚焦近代转型期乡绅家庭的夫妻互动;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王琪考察隋唐五代时期“胡汉通婚”家庭的夫妻关系;山东大学博士生胡树玲以《金翼》为例揭示了宗法社会中父职的扩展问题;上海大学博士生王思琪考察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的离婚问题;中山大学博士生赵紫梅则关注了五四新女性婚姻书写中祛魅与再缚的辩证关系。
女性的社会地位
女性地位是衡量国家发展、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海利分析了古埃及情诗的兴起与发展。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裔昭印从古典作家的阿玛宗神话建构探究古希腊人两元对立与多元复杂并存的他者观念。山东师范大学讲师杨凡从阶层视角切入,比较了荷马和赫西俄德作品中的厌女话语。内蒙古大学讲师王琛分析了古代安条克建城神话叙事中的女性元素。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焦杰从汉唐女巫来源的变化透视了当时家庭的作用与妇女的主体能动性。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高红霞等考察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上海英模女性群体的结构和特征。江苏师范大学教授宋严萍审视了英国近代女性犯罪问题。青海师范大学博士生吴雅楠、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孙垚鑫则分别探讨了西藏吐蕃时期女性地位及辽朝契丹女性的命名问题。
妇女史研究方法与研究材料的创新
就研究方法而言,受社会史、文化史以及相关跨学科方法的启示,学者们关注精神困境、知识生产、情感与记忆,强调其与社会、文化的相互交织,有效地推动了妇女史研究求新求变。山东大学教授邹翔从性别医学史的视角考察了现代护理工作奠基人南丁格尔的精神心理困境;中山大学副教授曹鸿梳理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的性别知识生产、性别观念的变动与实践;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汪丽红审视了中世纪盛期圣妇神秘体验中的疼痛问题;上海大学硕士生徐嘉华以晚清日记为对象,探究了夫妻悼亡的情感表达;西北大学硕士生田浩楠解读了中外文献对“女国”的不同描写。
就研究材料而言,在传统文字材料外,参会文章深入发掘了碑刻墓志、图像资料,让不同类型的材料互补互证。曲阜师范大学教授姚春敏等利用明清碑刻探究女性宗教结社问题;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程郁利用图像资料考察了宋代行医贩药行业女性的历史;河南大学博士生成雅昕考察了中国古代的流民图像。
上海师范大学蔡萌教授主持了大会闭幕式。裔昭印教授对此次会议作了总结,并对中国妇女性别史研究的未来发展提出以下建议:其一,立足全球视野与中国本土实践,着力推进包括妇女史理论在内的学术理论创新,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探索中国式妇女全面发展道路提供支撑;其二,持续深化跨学科研究,摒弃东方与西方、男性与女性的二元对立简单认知,从全球史、身体史、性别史、情感史等多元维度拓宽妇女与性别史的研究视野;其三,数字时代的来临为当代女性发展与妇女性别史研究带来赋能增效与部分领域不平等加剧的双重影响,广大女性和研究者需主动做好应对准备,持续学习,积极回应时代挑战;其四,妇女性别史研究者应秉持强烈的现实关怀,推动学术研究与现实生活深度融合,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社会突出问题,充分借鉴历史经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全球及各地区性别平等事业贡献学术智慧与实践力量。
上一篇:民革中央召开中山议政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