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虎图 莫高窟第332窟 初唐
公牛图 莫高窟第249窟 西魏□ 张紫妍
《林深见鹿:敦煌壁画里的生灵之趣》是一本讲述敦煌石窟中动物画的书。从常见的禽鸟走兽,到神秘的龙凤瑞兽,再到有趣的动物组合图像、动物冠饰和搏斗图,这本书的内容安排清晰有序,读起来轻松自然。作者将佛教语境与艺术语境相结合,既揭示了动物形象的宗教内涵和拟人寓意,又分析了它们与传统主流美术,如花鸟画、动物画之间的传承与创新关系,学术视角新颖,论证扎实,为敦煌学和花鸟画、动物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维度。
敦煌地处丝绸之路要道,壁画中的动物既有中原文化的印记,也吸收了外来艺术的元素。书中将同时期的骆驼、大象、鹿、马、牛、猴子等动物的中西方艺术形象进行对比,展现了其艺术风格逐渐变化的过程,让读者看到艺术如何跨越时空,成为不同文明对话的载体。这种解读不仅丰富了敦煌艺术的内涵,也揭示了图像背后的深远意义。
在编辑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将严谨的学术语言转化为普通大众喜闻乐见的、易于阅读的形式。书中文字经过多次修改调整,用形象的语言描述动物的姿态和画师的笔法,避免了学术术语的堆砌。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大众能够理解和欣赏的叙述文字,是这本书在反复打磨中,我们和作者共同追求的目标。无论是专业研究者,还是对敦煌艺术、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都能从这本书中获得知识与美的享受。
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是本书显著的特色之一。书中精选了大量精美的敦煌壁画全览图片和动物图案细节特写,读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古代画师用线条和色彩展现生命的动态。作者的文字优美而富有感染力,引领读者一同探寻那些或奔放,或温顺,或威严,或狡黠的动物身影,触摸敦煌壁画艺术中鲜活的、跃动的生命。丰富的图像资料配合通俗易懂的文字解说,不仅使这本书拥有良好的阅读体验,也吸引了广泛的读者群体,这也预示了本书在市场上具有良好的潜力,能够覆盖不同圈层的读者,成为传播敦煌文化、提升大众审美素养的优秀读物。
从设计到成书,我们始终希望这本书能兼顾审美与实用。小开本的设计尺寸,软精装和裸脊的装帧方式,使其既能完全平摊展示大幅壁画,又能在整体图文体量较大的情况下不显笨重,方便携带和翻阅。封面选用敦煌壁画中常见的土橙色与深红色,搭配经典的九色鹿形象,采用带有细闪的珠光纸,打造壁画质朴但具有星光的质感。内页纸张细腻,尽可能还原壁画的色彩和细节。排版时注重图文结合,避免冗长的论述打断阅读的节奏。这些细节上的考量,都是为了让人们在翻阅时能沉浸其中。
《林深见鹿》的出版,让学术研究变得可亲可感,读者不必具备专业背景,也能从动物的姿态、色彩与故事中,感受到敦煌艺术的生命力。正如作者所说——当人们为一只鹿、一只鸟驻足,千年壁画便与当代人产生了共鸣。
在《林深见鹿》出版后不久,笔者参观了榆林窟。作者笔下繁复的藻井图案就在头顶,抬眼望去仿佛满天星辰;龙凤华丽的形象在书中被细致地解说,在壁画中却只是纹样花边的一个元素;供养人服饰、冠饰上的动物图案,都很容易因为壁画宏大的主题和构图而被忽略掉。
正因如此,当我真的置身历经千百年的洞窟中,看着满壁色彩鲜艳的画作,绚丽的色彩、精细的描摹、天马行空的想象,我才更深刻地体会到这本书的意义——它让敦煌壁画中的动物形象以系统而生动的方式走向大众;它让我们能够近距离欣赏这些藏在宏大叙事细节里的小小生灵,感受千百年来的生命气息。这部聚焦动物图像的专著,不仅填补了敦煌艺术研究细分领域的空白,更以“见微知著”的视角,带我们见证古人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
作为本书编辑,我期待这本书能吸引更多的人走进敦煌,走近穿越千年的敦煌壁画,感受敦煌艺术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永恒魅力。
(《林深见鹿:敦煌壁画里的生灵之趣》,史忠平著,读者出版社出版。本文为该书的编辑札记)
上一篇:仁者悬壶沐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