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人民日报评论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们,晚上好。
“注意注意,明日诸事不宜”“五行穿衣有玄学,穿这个颜色有财运贵人运”……社交媒体平台上,不少博主手捧黄历、脖挂念珠,对着屏幕大谈明日运势、大聊解厄加持。点开评论区,有对“电子黄历”博主的附和,也有“顺风顺水,好运连连”的自我祝福。本是老一辈青睐的黄历,为何会以电子形式在年轻群体中走红?那些热心“指点迷津”的博主,又打着什么算盘?今天,就让我们聊聊这个话题。
结合天文历法、民间风俗制定的传统黄历,曾是老一辈安排节气农时、指导生产生活的实用工具。在小卖部的墙贴、街坊老宅的桌角,泛黄的纸页记录着“宜嫁娶”“忌动土”的朴素智慧。
时至今日,“出门看黄历”早已被“出门带手机”取代——年轻人的生活节奏里,算的是外卖送达时间、快递物流进度,而非传统黄历上的吉凶宜忌。若拿着手机里的“电子黄历”回村请教,不少人恐怕也会摇头直呼“看不懂”,甚至笑叹年轻的“城巴佬”:“你们还信这个?”
一面是传统黄历的式微,一面确是“电子黄历”的走红。无论是图文还是视频,帖子大多元素丰富、标题直给,加上博主们绘声绘色解读“运势密码”、声情并茂演绎“转运妙招”,活像把街头算命摊搬进了屏幕,让人忍不住驻足围观。
加之评论区满是附和点赞、互动区时常高赞收藏,即便起初不信的人,也会在好奇与怀疑的拉扯中停留。当博主们用“模棱两可”的话术精准戳中年轻人的焦虑:职场竞争的压力、未来选择的迷茫、生活琐事的烦躁,处于快节奏高压中的网友便很容易“入坑”:既想在评论区找到同好共鸣,也想为未知的明天找一份“心理指南”。如果说传统黄历的解读是乡邻间的趣谈,那“电子黄历”的围观,则是一场跨越地域的“网上邻居”狂欢。
深究“电子黄历”走红的本质,无非是“焦虑土壤”与“流量推手”的双重作用。早前,“在上班和上进之间选择了上香”的热搜,便道出了年轻人的心态:面对不确定性,既有无助与不安,也有“游戏化”的自我消解。
从这个角度而言,“电子黄历”与星座运势、AI算命、答案之书等“变种”并无二致,都瞄准了人们对未来的期待,再借助心理暗示、归因机制和生活中的巧合“自证其灵”——某次“碰巧应验”,便会强化可信的印象;若未达预期,则可以解释为“时机未到”。
而社交媒体平台的算法推送,更给“电子黄历”装上了“扩音器”:只要用户点击过一次,类似内容就会源源不断涌入信息流。这一点,连推销传统黄历的贩夫走卒、分享奇闻怪谈的村中长者,恐怕都只能自叹不如。
更深一层,不少博主们表面是解“电子黄历”,内里则还是为了引流卖货——借传统之名,行圈钱之实。带货清单里除了传统黄历,还有各式手串摆件、服饰配饰,甚至“不足为外人道”的“转运秘籍”,略付薄酬也能带走。难怪有网友看到销售记录后评论:“我能不能转运还不知道,博主的财运倒是好起来了。”这也提醒着更多人要擦亮眼睛,切勿陷入虚幻的陷阱。
回到最开始那个问题,“电子黄历”怎么看?最清醒的态度是:可当笑谈,莫当真。与其为未知的明天焦虑、在虚无的“运势”中寻找慰藉,不如脚踏实地做好当下的事。不久前“要像建设新中国一样建设自己”的话题走红,正是年轻人主动构建“内在秩序”的体现:停止内耗,做好自己的规划;拒绝躺平,保持奋斗的姿态。个人的成长,没有从天而降的“黄道吉日”,所谓“好运”,从来不是黄历上的笔墨,而是点滴努力的积累。
这正是:
“电子黄历”日日新,条条宜忌乱人心。
生活岂靠屏幕卦?实干方能指迷津。
大家晚安!
(文丨董泽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