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在线记者 朱仪杰)11月23日,2025中国科技传播论坛“科幻传播赋能未来产业发展”分论坛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举办。来自文化、科技、传媒等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本次论坛,共同探讨科幻想象力如何促进科技传播、推动未来产业发展。
2025中国科技传播论坛“科幻传播赋能未来产业发展”分论坛现场。主办方供图论坛由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主办、科幻传播与未来产业专委会承办,北京邮电大学信通学院、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合作承办,并得到高校科幻联盟、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空宇天际等多家单位支持。
科幻传播与未来产业专委会主任、北京联合大学教授金韶在主旨报告中指出,AI的发展不仅激发了人类的想象力,也深刻改变了传播形态。她强调,AI时代的科幻传播面向社会的创新发展需求,链接内容创意、科技研发、媒介传播和消费体验,将想象力、创造力转化为切实的产业动能,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
北京邮电大学信通学院纪阳教授团队联合专委会发布了“更多想象空间”——工程想象力人才培养成果。纪阳介绍了“最小想象单元”(MIU)这一创新概念。他认为,MIU是指“1分钟内产生的想法”,若愿意花7至9分钟将其记录,便是一个“不错的想法”。他强调,想象力是人生的思维基础设施,大学阶段更应重视其培养与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陈涛在《数字复生及其媒介形式》主题演讲中,将科幻中经常出现的“数字复生”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进程结合,他表示当前AI技术对人类声音、形象、情感的复原能力已让“数字永生”成为可能,这既拓展了人类认知和想象的边界,也引发了对人类主体性危机的反思。
此外,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及北京大学的专家学者,分别就未来影像工业、数字复生、AI与想象边界、AIGC赋能科幻制作、科幻通识教育等议题发表演讲。圆桌沙龙环节则围绕“产学研媒联动、促进科幻想象力传播”展开深入讨论,探讨科幻想象力传播与人才培养的多元路径。
圆桌沙龙现场。主办方供图论坛最后发起“科幻传播行动倡议”,呼吁高校与文化科技企业携手,共建科幻文化与科技传播创新平台,推动科幻IP培育与人才培养,开创科幻传播与未来产业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