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长”出的新美食:从尝鲜到日常的产业升级路
创始人
2025-11-24 17:52:44

来源:环球网

大兴安岭的野生蓝莓,云南山林的松茸刺身、野生菌,东北黑土地的榛子等等,这些特色林产品,不再是偏远山区的“小众美味”,而是成为保障食物安全、丰富消费选择的重要力量。国家林草局数据显示,我国林下经济年产值已突破1.2万亿元,其中菌菇、坚果类产品占比超30%,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政策红利正持续释放。

森林食品纳入国家食物供给体系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明确部署了将林下特色产品提升至国家食物安全战略高度。事实上,自《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发布以来,国家林草局已相继出台《全国木本粮油产能提升实施方案》《全国林下经济发展指南》等系列政策,这些政策理念打破了传统以粮食为主的单一认知,将我们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自然资源。

根据国家林草局数据显示,我国现有34亿多亩森林、8000多种木本植物,森林食物涵盖“米袋子”“油瓶子”“菜篮子”“果盘子”,为森林食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基础。2024年,全国森林食品年产量突破2亿吨,跃居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农产品,林草产业总产值达10.17万亿元,同比增长9.6%。从“绿水青山”到“食物银行”的转型,正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补充路径。

此外,农业农村部在推动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建设中,明确指导各地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开发食物资源,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他们支持各地聚焦重点品类,优化产业布局,汇集资源要素,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而早在202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明确将油茶、核桃、板栗、林菌等写入重点发展名录。福建、云南、吉林等地出台专项规划,将林下经济纳入乡村振兴考核指标。

在这些政策指引下,曾经隐于山林的特色林产品,开始从“尝鲜”食品转变为日常美食,我们的食物选择更加多样,食物来源也更加广泛。

科技赋能去链条提质增效

科技创新是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基因编辑、智能装备等技术创新,推动林下种植从“靠天吃饭”向标准化、智能化转型。

农业农村部会同科技部、教育部等6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实施意见》。例如,根据中国网丝路中国显示在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在政府、中科院及当地企业的共同协作下,一种珍稀菌菇——喜马拉雅菇的“迁徙”,开启了当地特色农业的新探索;根据央视新闻,云南采用“包山养菌”等模式,实现野生菌可持续采集。

传统林下种植依赖自然条件,而如今科技赋能让“靠天吃饭”成为历史。根据新华网显示,沈阳依托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实验站,攻克蛹虫草育种难题,建成全国重要的蛹虫草供应基地,年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根据遂宁市农业农村局,四川蓬溪引进机器自动接种技术,将菌种培植周期从2个月压缩至15天,能耗成本下降50%以上;根据大众新闻,在山东寿光,植物工厂通过LED光谱调控技术,实现叶菜类作物周年生产,单位面积产量是传统农田的5倍。

此外,标准化体系在逐步完善。先有国家卫健委最新修订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2763-2023),以及地方政府发布的相应标准体系,如根据中国绿色时报显示,黑龙江省发布的“九珍十八品”质量标准体系,对松子、榛子等34项指标设定国际领先参数,截至目前,黑龙江森林食物“九珍十八品”品牌阵营已扩展到129户企业的307款产品。

林下经济助力乡村振兴与资源利用

林下产业的崛起,不仅丰富了餐桌,更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例如,根据《新甘肃·甘肃农民报》,甘肃西峰区食用菌产业带动3000多名群众务工,人均年增收1.2万元以上,司官寨村集体收入突破3000万元;西峰区还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和食用菌产业园为重点,辐射带动后官寨镇司官寨、沟畎、中心和彭原镇鄢旗坳、温泉镇刘店等村发展食用菌产业,带动全区3000多名群众务工就业,人均年增收1.2万元以上;据《中国网海峡频道》显示,长泰坂里乡打造“林下种植—初加工—康养旅游”三产融合样板,2024年砂仁全产业链产值1.2亿元,带动人均增收5万元,较2020年增长400%。

林下产品正以“小切口”推动“大增收”。通过“企业托底+群众参与+集体联动”的机制,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让农民从产业发展中持续获益,彰显了大食物观“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更可贵的是,林下经济实现了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的统一。林下菌菇、坚果种植天然具备生态属性,而各地创新的循环模式更让“绿水青山”实现多重价值。例如,根据西峰区农业农村局,甘肃西峰区构建“三元双向”循环农业模式,将苹果、核桃废弃枝条粉碎加工成菌棒,采收后的菌渣再制成有机肥,预计今年今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6%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处理利用率达到80.8%。这种“废弃物—资源—效益”的闭环,既解决了农业污染问题,又降低了种植成本,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从“区域特色”到“全球风口”

随着林下经济产业的成熟,林下产品正从“节日礼品”变为“家常菜”。根据新华社显示,沈阳的金耳通过数字化生产实现全年供应,进驻10余家大型超市,让东北市民在家门口就能品尝到云南特色菌菇;根据《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西峰区食用菌产品远销成都、重庆、西安等地,年产鲜菇2000吨,带动群众增收700万元以上。

近期,吉林省林业和草原局组织25家优秀企业参展第18届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并举办了“吉品臻选”林特产品专场推介会。长白山人参、红松籽、林蛙、灵芝、桑黄、榛子、桦树汁、二氢槲皮素等14类百余款优质原生态产品逐一亮相,吸引了众多客商驻足品鉴、洽谈合作。

此外,徽县的滑子菇产业则已成为当地特色产业的一张“黄金名片”。根据徽县人民政府办公室,目前徽县滑子菇已稳定销往福建、云南、河北等主要市场,远销欧洲、俄罗斯、巴基斯坦等海外市场。

在国内市场繁荣的同时,林下产品加速出海。首先来说市场规范问题。在今年9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发布《林下食用菌生产技术规范》,由中国林科院牵头制定,填补了全球森林食品标准空白。其次,在市场上多地林下产品远销海外。例如:根据遂宁市农业农村局数据,四川蓬溪成立食用菌出口服务中心,组建东南亚、欧美专职销售团队,2024年鲜菇出口量达2万吨,同比增长25%,菌菇酱等休闲食品外贸销售额达5300万元。道真通过“黔菌出山・道真优选”推介活动,将“西南菌都”品牌推向全国,更借助跨境电商平台试水海外市场。

出口增长的底气,源于品质与标准的接轨。各地积极推动产品认证,道真23个产品获绿色食品认证、15个获有机认证、5个获地理标志保护;沈阳的“俏菇良”“和鲜菇”等品牌通过绿色、有机认证,成为出口主力军,标准化生产让“中国林味”获得国际市场认可,打开销路,走向全球。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手... 手机照片修图技巧,非常新的照片修图方法,充满中国风的效果,简单又高级。 如果您的照片背景是白色,您将...
三... 相信很多朋友都有在朋友圈分享自己日常生活的习惯。 有时拍的照片太多,朋友圈放不下。 这时候很多朋友就...
有... 有没有可以换天空的p图软件? 很多时候,我们日常照片中拍摄的天气可能不是很好p图软件教程,天空也可能...
A股年内最贵新股,来了 中国A股拟上市公司摩尔线程智能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24日正式启动申购,发行价为每股114.28元...
金... 1、用户在别迷路资源库下载的所有资源均收集自互联网,仅供个人交流、学习和研究。 不得用于任何商业或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