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在业余休闲时光,新桥镇的骑行爱好者钱翔熟练地骑上自行车,风驰电掣般穿过新贯通的明华路隧道。仅仅十分钟,他便顺利抵达了闵行元江路。然而,时光回溯到五年前,同样的骑行路线,他却不得不绕行工业区,耗费近半小时才能到达。
“现在隧道通了,骑行的心情也跟着畅快起来了!”钱翔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这笑容背后,是松江区新桥镇在“十四五”期间以“小交通”服务“大民生”所留下的坚实足迹。
从“割裂拥堵”到“立体畅通”
从绕行到直达,交通网的日益完善,不仅便利了钱翔的休闲生活,更切实解决了居民出行的重要难题。“以前去虹桥机场接送家人,得从九亭绕沪松公路,路途远不说,还经常堵车。”钱翔一边说着,一边翻开手机地图,指着新开通的莘砖公路匝道介绍道,“去年底匝道竣工后,现在走嘉闵高架,一脚油门就能直达虹桥,耗时从原来的45分钟一下子压缩到了20分钟。”
这一显著的出行变化,得益于G60莘砖公路匝道工程的顺利实施。该工程新建了双向匝道,并将闵松公路拓宽至八车道,彻底破解了新桥镇和临港松江科技城“上高速难”的痛点。由于历史遗留问题,新桥镇域内跨区断头路较多,再加上铁路与高架形成的空间阻隔,区域交通长期处于“南北分割、东西阻塞”的困境之中。
新桥镇副镇长付本林介绍,在“十四五”初期,新桥镇便从“对外枢纽突破、跨铁通道贯通、镇域路网加密”三大维度系统发力,全面推进交通网升级。五年来,对外交通枢纽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除了G60沪昆高速莘砖公路匝道工程外,轨道交通12号线西延伸工程也正式落地新桥镇,在镇域内设置了科技园站、场西路站、场东路站等3个站点,填补了镇域无地铁覆盖的空白,成为连接上海中心城区的交通“大动脉”,让居民出行更加便捷高效。
跨区域交通连通性也实现了质的飞跃。申北四路隧道与明华路隧道两条下穿铁路立交的相继贯通,形成了“东西双隧道”的格局,彻底打破了铁路的物理阻隔,使得松江与闵行之间的跨区通行效率大幅提升。同时,新格路南延伸段跨越张泾河与中山街道缤纷路成功衔接,有效疏通了区域内部的“毛细血管”;春常路与新桥申光路的打通,也进一步织密了跨区域路网联系,让区域之间的交通更加顺畅无阻。
镇域内部路网的质量与密度也得到了显著提升。五年间,新桥镇累计完成道路新建、修缮工程共27条。例如,对金都西路等核心主干路进行了路面修缮和排水优化,有效解决了道路积水等问题;推进新育路、民强路等“白改黑”工程,将原本的水泥路面改为沥青路面,大大提升了行车的舒适度。此外,通过推进场西路、站前路北侧慢行空间改造,并同步建设开放休闲林地,打造了“交通 + 生态”的友好型空间,让居民在出行过程中也能感受到绿色生态的美好。
协调跨区域难题
道路升级的背后,是施工方与居民需求的反复磨合与不懈努力。在施工过程中,为了保障集镇中心路段的通行,只能采取半幅作业的方式。然而,这却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扬尘、噪音投诉不断,甚至出现了“钢板异响投诉刚解决,又因铺石子扎胎被投诉”的窘境。
如何平衡工期与民生需求,成为了施工团队面临的一大挑战。为此,施工团队巧妙地打出了“时间差”:在无居民区路段,提前至早6点开工、延至晚8点收工,避开交通高峰时段;在居民区附近,则严格限制高噪音作业时段,尽量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此外,还在关键路口设置警示标志、围挡,并安排专人进行疏导,同时增加洒水车的日均作业频次达50%,有效降低了扬尘污染。“工期压缩一天,居民受到的干扰就少一天。”施工单位明中公司负责人蒋政辉回忆道,在金都西路中修时,为了避开春节拥堵,施工队不计成本抢工,硬是在年前完成了施工任务,让居民能够过一个舒心的春节。
更棘手的是跨区域协调问题。在申浜路建设过程中,由于部分路段与铁路保护范围重叠,工程一度陷入停滞状态。
“我们聘请了第三方安全评估机构进行评估,并派专人赴铁路局参加培训,最终在铁路部门的监督下顺利完成了工程。”新桥镇规建办负责人孙君辉介绍说。这种精益求精的“绣花功夫”也体现在规划前置方面,新桥镇聘请专业团队制定了交通专项研究,为G60科创云廊后续优化预留了充足的空间,确保交通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原标题:《G60莘砖公路匝道工程实施,闵松公路拓至八车道,新桥镇改善交通促产城融合》
栏目主编:黄勇娣 图片来源:新桥镇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李成东 李谆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