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樊未晨
11月24日,教育部公布了202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为343万。与2025年的388万相比,2026年的报名人数减少了45万。
记者稍加梳理发现,2023年我国考研报名人数达到474万人高点,2024年降至438万,2025年进一步降至388万,十年来首次跌破400万大关,2026年再次减少。
数据的持续下降是否意味着堪称狂热的“考研热”已经成为过去时?这是学历贬值的信号吗?如何理性看待考研“降温”?多位专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解答。
“盲从”退潮:泡沫挤出迎来质量发展的挑战
“回顾本世纪研究生招生历史,报名人数连续三年显著下跌是第一次出现。”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说。
那么,这种变化是否意味着研究生学历“贬值”了?面对考研报名人数的持续下降,人们不禁产生类似的疑问。专家普遍认为,应辩证理性地看待研究生报名人数的下降。
“考研报名人数下降符合历史客观规律。”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王树涛说,回顾我国历年考研报名人数,曾数次出现回调。当前考研人数的下行趋势,可视为在经历了高速增长的阶段后,由供需关系自发调节而引发的正常回调期。
再有,考研报名人数下降折射出本科毕业生从“盲目跟从”到“回归理性”的思想变化。
“曾几何时,考研被许多本科生视为毕业后的‘默认选项’,”王树涛说,这源于学生对就业的逃避、对未来发展路径的迷茫、对提升学历身份的盲目向往以及对身边准备考研同学的盲目跟从。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教授彭湃及其团队的调研也印证了“同辈压力”的存在。彭湃及其团队从2021年开始开展了中国硕士研究生学习和发展调查等一系列研究。彭湃指出,过去考研人数较快增长,一些学生是受身边同学考研氛围的影响,是被“裹挟”着报的名。
陈志文认为,最近3年报名人数连续下降,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这类盲从的“水分”被挤出来了,一些没有想清楚的,或者盲从的人放弃了考研。
从“盲从”到“理性”意味着大学生们独立思考意识的增强。“这种理性回归体现在,毕业生们不再单纯地将考研等同于上进,而是将其视为实现个人未来职业规划的路径之一,并与直接就业、考公务员和自主创业等其他路径进行审慎比较。”王树涛说。
另外,专业硕士学费的提高、两三年时间就业市场的变化等也都是大学生们进行理性权衡的因素。
不过,考研的“降温”带来的变化,并不单纯是数量上的减少,而是给研究生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近三年的回调并非简单的数量波动,而是研究生教育由规模增长转向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的重要拐点。”华中师范大学测量与评价研究中心教授胡向东说,如何提质增效、促进人才培养供需协调发展,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要优化招生结构布局,严把培养质量,实现供需的动态平衡。同时,要科学统筹招生总量,强化对结构性需求的动态监测与前瞻性调控,推动研究生教育与国家发展战略精准对接,进一步由“数量扩张”向“结构优化”转变,通过确保培养质量提升学历含金量,增强硕士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信任度,实现“读研有价值”与“学以致用”的良性循环。
陈志文也认同这一观点,他说,研究生培养和本科生不同,研究生培养是探索未知,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尤其是现在对研究生质量控制的把关日益严格,比如论文抽检,学校与导师严把质量关,越来越多的研究生出现了延期毕业现象。“从这个角度讲,这既是理性的回归,也是质量的回归。”
就业市场:从“学历滤镜”走向“能力本位”
考研报名人数连续下降释放出了另一个信号: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价值观念也在发生变化。
华中师范大学测量与评价研究中心于今年10月底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学生报考研究生的主要动因正由“学历提升”转向“职业发展”,实践经验与综合能力在就业竞争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调研数据(多项选择)显示,55.87%的本科生将“攻读研究生”作为主要毕业选择之一,51.4%倾向于直接就业,另有23.24%的学生计划报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6.7%的学生考虑出国深造。“这种多样性选择表明多数学生并未固化未来路径,而是同时备选升学与就业两种可能。”胡向东说,学生群体对于“高学历是否具备就业优势”的看法也正变得更加多元和理性。这反映出学生对读研的收益认知日趋谨慎,虽然仍认可其价值,但“学历崇拜”的心态都有所消退。
当学生不再“为了考研而考研”时,他们的“职业发展”道路变得更为宽广起来,呈现出多样化的成长路径。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逐渐摆脱无效的内卷,他们依据自身情况与兴趣,有的投身基层岗位或生产一线,有的积极走上了创新创业的道路,有的则选择自由职业……
与此同时,社会氛围也在变化,用人单位的选才用才需求和标准也在悄然改变,对“学历标签”不再高度依赖,更加看重岗位匹配度与能力表现。华中师范大学测量与评价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约20%的受访单位明确认为硕士学位仍有显著优势,而大多数用人单位(70.83%)认为研究生学历虽有优势,但同时也指出这种优势在实际招聘中有所弱化。“这意味着在相当一部分招聘场景中,高学历不再是决定性优势。”胡向东说。
王树涛也认同这一判断,“尽管信息不对称的劳动力市场中,学历仍是重要的筛选条件,但人工智能等数字智能技术的发展将不断改善用人单位的筛选工具与选聘模式,创新思维、适应能力、问题发现与问题解决等能力素养的重要性会进一步提升,成为衡量人才价值的新标尺。”王树涛说,劳动力市场从“学历推崇”逐步向“能力本位”的转变。
考研降温了。降的是虚火,升的是质量;减的是盲从,增的是理性。正如陈志文所言,这是“价值与理性的全面回归”。这一变化为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了窗口期,需进一步优化招生结构、降低读研成本、强化就业衔接,让理性选择获得更坚实的制度支撑。降温后的考研市场,背后应该是一个正在走向成熟、健康的教育生态。当莘莘学子不必困于“独木桥”,高校更能潜心于“育英才”,社会更善于“辨良驹”时,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新局面就会到来。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11月24日电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